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休闲小品 > 再读《围城》

再读《围城》

作者:空浪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7-18   阅读:

  
  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欧美著名作家史美尔斯也说“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这就说明了,书籍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探索理想的养料和指航针,因此,我们应该多阅读,多学习名人先哲的智慧,为我们的人生导航。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虽不能正衣冠,知善丑,但它却能深刻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欲念,通尝追求理想和欲望路上的辛酸,感悟人性的冷暖。作者开篇便云:“《围城》是一堵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也许正是作者抓住了“人性欲望”的这一共性,所以这句话才成了作品精神理念和故事精要的总结性的一句话。《围城》是一部启迪人的,不朽而且伟大的著作,我们应该了解《围城》,更应该善悉《围城》。
  初读《围城》已是三年前的事了,因为当时正值高三的紧张备考,所以也只是匆忙的过了一遍,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故事的梗概,只知道故事里面有一个叫做方鸿渐的留学归来的洋学生,和几个名利的教授。前些日子,陪友人去了一趟图书馆,不经意间又看见了这个作品,顿时心上一惊,随即便又一次把它带了回来;虽然版本样式比起以前的早已面目全非,但是里面的内容却像金子,尽管任风沙几度淘洗,仍不减当时的光芒。
  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一群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之间所发生的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赵辛楣等。他们是一群活在战争硝烟之外,却困于爱情,友情,人生理想这一座座城内的知识分子。
  开篇写到方鸿渐坐船旅欧回国,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然后就接二连三的陷入了“围城”。故事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其中主要是一些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行列,当抗战烽火燃起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在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海上,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挣扎和角逐;里面有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怎样残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恶浊的空气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但更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也许,这些在旧社会这座强大的堡垒面前会显得软弱无力,但是他们还是在为理想中真善美的婚姻和生活,伟大理想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
  主人公方鸿渐,虽然轻海孟浪狂傲不羁,又是一个本性善良的知识分子,有着对封建文化的绝望,也有着对古老传统的重袭,既有着一副崇洋媚外的空虚内心,也有对西洋文化华鄙夷;苏文纨,有着美丽的外貌,丰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但却很虚伪;孙柔嘉,素净美丽,虽表面不露山水,却胸府心计;赵辛楣是小说重要刻画的一个人物,可以称得上是“男二号”,爱装腔作势,附庸风雅。最后是唐晓芙,一个集智慧,妩媚,青春于一身的小家碧玉的女子,虽然在文中着墨不多,确是作者着笔最重的一位女性,给人一种异常诱人观望、亲昵的吸引力。作者用娴熟的手法和沉稳老练的功底,用巧妙的情节把它们安排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显得,离奇、紧凑、引人遐想连篇,把“围城”写的独到,深刻。或许这也是小说出名的缘由之一。
  《围城》虽然故事稍长,但情节却异常精彩,总会叫人忘食忘时。再读《围城》,便是我再次重温《围城》之后的领会和感悟。源于故事篇幅稍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只是简述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也以表达我对再次重温《围城》的纪念。
  《围城》即“人生之城”,它像一个牢笼,我们每个人都在其里外徘徊,正如作者说——“围城是一堵墙,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想进去”;或许到最后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终将如何。但在《围城》这一堵人生的墙面前,人们都在拼命的翻越,企图寻找那个也许自己也不知道的世界。
  再读《围城》,不但使我重温了大家笔下的感情脉络和爱恨情仇,更使我人生路上的一些挫折和不解给以释怀。
  
  2014/4/2
  
  审核编辑:贝贝   推荐:贝贝

上一篇: 《 心之老去

下一篇: 《 人生当如水

【编者按】 往期编辑   贝贝:
作者通过介绍小说《围城》里面的内容,写出了自己初读与再读的感悟。这就是经典文章的魅力,能让人一读再读,感悟也随着时光的堆积与阅历的丰富而加深,并将这样的感悟用于面对人生的考验。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