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与苏轼命运

品诗词、说故事之九

作者:老百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精华文章    2014-10-15   阅读:

  
  词的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积累了这么多疑问,却又无法作出解答,只好抱着良好的祝愿来作结束语,毕竟他不象屈原那样悲观消沉。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可以打通空间的阻隔,就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王勃有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老百认为此词中“千里共婵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
  这首词明着看仿佛是作者与月的对话,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词的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正是因为这首词所包含的不止一层意思,所以,神宗皇帝读了也颇受感动。《坡仙集外纪》说:“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
  苏轼当时是处在不得意的政治生涯中,心头有许多疑惧,但又抱持着期望,所以使人读了觉得他还是那一片诚恳。老百认为,假如他当时又是有意向神宗皇帝表态,那么这种表态也是成功的。

  老百是极为佩服苏轼把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融汇结合的本领,也佩服他指物喻事的艺术技巧,更佩服他以豪放阔大的风格入词,开创词坛新貌的才华。文章的后面,老百附上两首《水调歌头》。
  1965年5月下旬,共和国领袖毛泽东来到井岗山游览视察,在苍茫青山间,这位伟人万丈豪情,写下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老百的文字功底与苏轼的差距是人间天上。与毛伟人相比,更是“济辈跟随愧望尘”,但也要学着舞文弄墨。时至1986年10月,刚刚踏入工作不久的小百,到沙湾进行购销电脑短训,故地重游,回忆两年前在此毕业实习时的同学友爱,不禁感慨万分,就试写过一首《水调歌头·重游沙湾》:
  有幸机遇到,重游老沙湾。
  同是学习技术,心境异当年。
  常忆桃李芬芳,已随秋风西去,惟留市街寒。
  把酒来寻觅,阳春何时还。
  上自习,开晚会,登红山。
  两载粮校,留下多少情思恋。
  未历世途坎坷,不知创业艰难,可叹太少年。
  愿爱似黄叶,飘埋根底间。
12
  审核编辑:五出眉心   精华:梁星钧
【编者按】 往期编辑   五出眉心:
老百很是博学与深邃,从苏轼的生平入手,旁征博引地对其名作《水调歌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品评与解读,让我们能通过他生动形象、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获取大量信息,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这位令后人景仰的历史名人。更佩服老百不但能品他人之作,而且能挥毫成韵。先赞一个!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

  • 梁星钧

    谈人论诗,概括特点,引诗佐证,附词应和,赏析别具一格也!学习。

    2014-10-15

    回复

    • 老百

       感谢梁主编的鼓励!其实老百以前虽然背诵过《水调歌头》,但现在写这文章,也就查阅了许多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融会贯通就是。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带来知识性和文学性。

      2014-10-15

      回复

  • 五出眉心

    此评很是不错,先荐而读之。如果哪位管理打此路过,看是否可以加精,以资鼓励!

    2014-10-15

    回复

    • 老百

       很是感谢五出眉心老师的编辑和推荐!我从学生起,就喜欢古典文学,唐诗宋词格律韵悠扬,一代代文人骚客才思飘逸,让青春年少的我陶醉在那文字谱写的诗情画意中。现步入中年,重读这些流芳千古的诗词,并且了解到诗词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对它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于是,以这种“品诗词,说故事”的方式写出系列文章,与网友共享。在舞墨红尘中,能得到眉心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老百很开心。

      2014-10-15

      回复

    • 五出眉心

       你真是有心人,能把少年时对古典诗词的爱持续到现在,而且付诸“品诗词”行动,非常好。热烈支持!

      2014-1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