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然的声音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2014-10-22   阅读:

  
  相传,唐开元年间,一蜀僧善弹琴,且琴艺高妙,出神入化。一次,僧于山间野地弹奏,琴声引来山中百鸟,上下翻飞,景象称奇。有一琴师十分羡慕,下决心修炼琴技。他在山中苦练三年,却终末引来一鸟。于是,他向蜀僧请教,蜀僧闭目良久,缓缓地说,你的不足不在于指法,而在于你没有学会用耳朵去倾听。
  的确,想弹奏出能引得自然之精灵为之动容的琴音,不在听懂自然之韵的基础上,怎么能弹奏得出呢?
  妙哉,僧之语!
  指法是什么?不过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凭借,是一种依托。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倾心聆听,把大自然融入自己生命的血浆,又哪里有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与体会?又怎么会表现大自然的美妙乐音?就更谈不上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什么体验与感悟了吧?即使是指法娴熟、绝技在身,也是枉然啊!因为,离开了大自然,离开了高山大川、离开了百鸟歌唱,你的指法也就成了一个壳子,没有鲜活的生命,也就没有灵动的性情,更不可能引来百鸟。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只要走近自然,亲近自然,你终会有所得。当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着无比的娇艳与美丽,你会体验到一种赏心悦目;当夜深人静,听到花开的声音,你会体验到希望在萌芽,在生长;当看到溪流入海,不畏千难万险,你会坚定你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没有心与自然的接触与聆听,你就会变得空空如也,没什么可以充实你的内心,当然也就没什么可以要表达,即使是有很高的技艺,也是枉然。
  像写,写文,也是同样。
  即使你十分精通格律,甚至是更精于其中各种格式的变化,不但讲起来头头是道,就是应用起来也是有条有理,但那也只不过是供我们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格式,寄托情感的一种凭借,一种手段,给外行人一个精致华美的外衣而已。因为你知道,如果你不走向大山走向河流,你就没法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体会不到大山的巍峨、大河的壮阔;如果你不走入人群走入社会,你就没法听到现实生活的每一次呼吸,体会草根生命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你不时时叩问自己的心扉叩问自己灵魂,你就没法表达你自己的心声,甚至于更准确地用你那娴熟而又精美的工具来表达什么,因为你还没有什么要寄寓!
  生活,美好的生活才是歌与美文生长的广阔沃野。爱,就要首先热爱生活,给你的诗充实鲜活的生命,让它们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写诗,就要写你热爱的生活,和你心中吟咏的歌,让这些生活的形形色色去涂抹你诗歌的色彩,去涵养你诗歌的情操,去给你所掌握的格律鼓动起帆船,飞舞起柳色,明丽着桃红……不贴近自然,不融入生活,不细心聆听自然的声音,不感悟灵魂瞬间震颤中的美,只是在格律的框架里凭空幻想,堆词砌句,怎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呢?
  所以说,写诗作文,必须要有生活,要有感觉,要有话可说,要有情可抒,这应该是第一要素。其次才可在外部形式上加以打造,通过格律的规范,修辞的浸润,等等,使之更完美,就好比红花需要绿叶扶,好马需要好鞍配。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当然,评诗与写诗也同理。因为二者都是一种创作,只是写诗为原创的初级阶段,需要走近自然,倾听自然,才会让作品鲜活而又丰满;评诗为再创造,是指在阅读原创后,在准确理解与把握原创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创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进行分析赏评的活动,它要绝对不能脱离或偏离原创作品创作意图,也不可以避重就轻,只就外部形式寥寥数语定分高下。文学作品点评,尤其是诗歌鉴赏,从来都是双项的,思想内容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首先要看立意,看境界,其实,这就是在倾听原创者的心声,只有听清楚了原创者的心声,你才有点评的对象,也才能点评得恰如其分。其次,在对原创作品思想内容准确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看手法,看格律。但格律不是作品的心声,只是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一种格式,是作品的长像,不代表心声,但可以通过它表达心声!
  总之,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不但要倾听自然的声音,还要倾听人类社会与现实生活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弹奏出好琴引来百鸟朝贺;才能写出好诗来表现生活,与读者产生共鸣;评好诗作,切中入理,匡正诗风。
  
  审核编辑: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一篇以典引入,逐步延伸关于鉴赏、欣赏与创作的经验谈。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