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的一些浅识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2-13   阅读: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我们也可以另看一首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后一句就是兴。
  通俗说,兴,就是抒情,就是人有感而发的情感。“诗言志”,什么是志?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境,情怀,就是兴。
  前面就已经提到,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所以,比兴的修辞手段,更加是诗歌重要的方式。
  经常看见网络上有一些很雷人的所谓新诗。是否押韵,可以不论。因为的确也有所谓无韵的诗歌,是否符合分行分利的特点,也可以不论。因为还有所谓的散文诗,就可以不分行列。那么,诗歌最重要的,必须具备的特点,强烈的节奏感,高度浓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如果也没有了,恐怕很难算得上是一首诗。希望喜欢诗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诗是所有语言艺术中,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种。它必须符合最基本的条件,绝不是随便分几行字,喊上几句直白的大白话,弄个合辙押韵,就可以算诗的。在诗歌看似简单,寥寥数行,几字的背后,深含着许多内容。所谓可以绕梁三日,回味无穷。我们想去理解诗歌,学习写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先去认真读诗。要读诗,有相对容易读懂和理解,最好的范本就是唐诗宋词。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去了解诗歌和学习诗歌的写作,下一节,我们谈诗歌的节奏感与古代诗歌的平仄。
  诗歌的节奏感,及古代诗词中的平仄韵律
  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的节奏感。所谓节奏感并不是把几个句子分列就是有了节奏,而是指诗歌在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变化。具体说,就是诗句在音韵上的变化。我们先来看几首诗歌。
  雪花的快乐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炀,飞炀,飞炀,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炀,飞炀,飞炀,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炀,飞炀,飞炀,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爱情诗《雪花的快乐》。我们分析一下第一节的节奏感: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平平轻仄仄平仄平仄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仄平仄仄平仄轻平仄
  --飞炀,飞炀,飞炀,
  平平平平平平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轻仄仄仄仄仄轻平仄
  诗句不同的发音就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仿佛在吟唱出诗人心底的歌声。这种发音上的音调变化,在现代汉语汉语中被称之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诗词中,前人将他们划归成两大类,就是平声和仄声。诗歌就是利用这些平仄的交叉变化,给我们带来优美的韵律享受。只是古韵中还有一类发音是入声字,比现代汉语多一种。随着语言已经语音的时代发展和变化,这类入声字已经基本消失,分别被归入了其他声部。所以,我们今天阅读古诗,有时候会发现它们的音韵,用现代汉语的发音会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其实就是古音与今声在发音上的不同。
  诗歌上的音韵变化是诗歌区别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没有好的音韵变化,就不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当然,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也有一些现代派的抽象时,可能完全不讲这些。这些究竟算不算诗歌?鄙人才疏学浅,不敢断言。但是,也不敢苟同。
  前文讲述过我国诗歌发展的几个阶段,说明现代诗是沿着一条非常明确的轨迹发展而来。那么,很明显有一种传承关系。我们今天学习诗歌,或者说从事诗歌创作,不可能离开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和了解。我不相信,一个从来没有学习过古诗,对古诗没有丝毫了解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
  我们学习古诗,除去学习其中优美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点同样非常重要,那就是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音韵。格律和音韵是不可分的有机体,几乎所有古诗的规则都与音韵密切关联。
  我们在再来分析两首常见的古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仄声启句,仄声收尾,首句不入韵,常见的五言绝句。所谓仄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的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共只有20个字,却在音韵上排列得十分工整。所谓的仄起仄收,首句入韵,就是诗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和第五个必须是入声、去声,或者入声字。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对格律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可以说,一个字不能错,出现差错就叫出律。律是什么?规矩,出律就是违反规矩了。
  像这首看似非常简单,也是传诵了千年的唐诗,严格执行着这种规矩。第一句两个仄声字后面是两个平声字,然后再一个是仄声字。我们在诵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音韵变化、跌宕起伏的效果带来了很好的感染力。
  第二句的平仄变化,恰恰与上面第一句完全相反。这也是古诗重要的音韵特点。我们通俗一点的解释是,句子内部平仄要两两交替,上句与下句则要求上下相对。再就是最后一个字是整首诗的韵脚。
  第三句发生了变化,不是两个平声字连用,而是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为什么不是三个仄声字,就因为这句必须是仄声收尾字,这样四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才会同样出现富有变化的音韵节奏感。
  第四句又是与第三句完全相对,就不需要多解释了。最后一个字要和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部的,就是押韵。
  这首诗有两个韵字,是二、四句的流和楼。
  第一句最后是仄声,第二句是平声,第三句是仄声,第四句又是平声,形成平仄平仄的交替。
  考虑到我们这节是研讨诗歌的节奏和古诗的平仄关系,对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其他意境,修辞方面就不做分析了。
  在本章节中,我们来共同探讨关于诗歌文字的凝练与高度想象力的结合表现。
  诗歌需要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才能有效地集中表现出诗人需要反映的内容和思想,这也是诗歌这种语言艺术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地方。比起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则要短小无数倍。寥寥数字,短短几行,就要表现出许多内容,甚至表现庞大的战争场面。这就决定了诗歌艺术需要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以一种极为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内容。谈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个词语“推敲”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于贾岛的诗句,是一首五律,《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因赴考到京。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
1234
  审核编辑:文清   推荐:文清

上一篇: 《 【周年】红尘里,我们都来过

下一篇: 《 时空隧道里的思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诗歌犹如一个磁场,读者与你的诗文对视,则接通了正负极电源,从而完成诗人与读者的心灵沟通,达到诗歌意义的最后创作合成之渠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文清

    我也喜欢诗歌,却写不出来。只有欣赏和学习的份儿了。

    2014-1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