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的一些浅识

作者:江南忆雪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12-13   阅读:

  
  这时,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
  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这个关于“推敲”的典故,不论是否虚构,都可以说明一点,古代人在用词方面非常严谨,可谓做到字字推敲。这样做法又叫炼字,也就是诗歌语言必须凝练,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要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再来看看一首连三五岁的小朋友都会背诵的名诗,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仅仅只有20个字,如果我们就用这20个字表现出来的内容,来写一篇散文,恐怕至少不会少于三五百字吧?否则怎么也无法完美地展现诗歌中,明月如霜,诗人客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交融的场面?
  当然,要很好地炼字,用最为洗练的文字,来表达诗歌要表现的场面与意境,很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需要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我国古代那些成就斐然的大诗人,不论属于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风格,都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超凡的想象力。
  我们还是先分析上面这首《静夜思》。如果第二句的地上霜,换个写法,一定无法完美表达这种效果。诗人看见月光洒在床前,马上联想起秋霜的景象。这就是一种想象力和联想力的突出表现。
  完美可以再看一首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描写的庐山瀑布,就像一道从天而下的银河一般。诗人有瀑布可以想象到天上的银河,还有更加超凡的想象力可以与之比拟吗?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另外两位诗人的作品。白居易是被公认为诗歌最通俗易懂的唐代大诗人,故而很多人认为诗歌也可以很直白来表现。其实通俗易懂并不代表直白。我们不妨看一首他的诗——长歌《琵笆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几句诗中展开的丰富联想力和想象力,谁敢说不是极为超凡的?急促弹奏琵琶的声音,想大大小小的玉珠丢落盘中发出的清脆声。像黄莺在花下低声鸣唱,像冰下的冷泉流淌的声响,像一只银瓶突然爆破发出的巨响,像战场上战马嘶鸣,刀枪相互撞击的声响,像猛然撕裂了一匹丝帛……诗人一连串精彩的比拟,丰富让一首纸上的诗歌,变成了有声的动画场景,所有的画面和声音都如身临其境。这是简单的直白可以做得到的效果吗?
  我们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词。有人批评毛泽东根本不算诗人,也没有一首好诗,都是大白话。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人也许写得的确通俗易懂,但是却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去做什么?“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怎么做答?“吴刚捧出桂花酒”然后是寂寞的嫦娥仙子,在万里长空上为两位烈士舞动长袖。当听到人间胜利的喜讯,忍不住流下热泪。这些飞泪竟可以化作倾盆而下的暴雨!我想象不出有几个诗人可以有如此大气磅礴的浪漫主义精神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诗歌,是需要极为凝练的语言,和极其丰富想象力与联想力的。关于这一点无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一样的。现代诗中同样有很多这方面例子,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一个问题,想谈的是“诗言志”。
  经常有人提到“诗言志”,究竟什么叫诗言志?出于何处?怎样去理解“诗言志”?
  先来看看“诗言志”,这句话出自哪里?
  最早《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其实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左传》中所谓“诗以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观点和抱负。《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表达的诗人的志向。《论语》中突出政治倾向。庄子“诗以道志”是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直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今天说的“诗言志”的理论,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
  我们今天去理解什么是“诗言志”,还有一点要搞明白,这个志,不仅指志向、抱负、理想、梦想等,还有情感、情怀,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都知道许多诗人,许多优秀的诗篇,都会去表现美好的社会,和美好的感情,特别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吟诵。
  关于亲情和爱情的诗歌太多了,就不举例子了,我们不妨看一首关于友情的名诗,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记述了自己远行前,友人汪伦特地赶来相送的事情。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水深三千不及友情。这就是典型的“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抒发心中的友情。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什么手法来“言志”?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象征手法?其实这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要看诗人自身的需要和文学修养的,不需要一概而论。当然能采用形象思维,用更加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来描述,诗歌一定会增加美感。诗歌毕竟不是战斗口号,文学样式的东西,还是应该多一些美感。所谓文以曲为高。一般散文杂文尚且如此,何况诗歌?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一个宫人双目盯着看的是梁间燕子窝,对着一盏油灯,却拔出头钗去救一只扑火的蛾子,全诗没有一句在直抒胸臆,发什么感慨。可是却在述说一个可怜的宫女,一入深宫不见天日,对家庭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所有一切都隐隐暗含在全诗中。这就是形象思维,就是所谓赋比兴的效果。铺陈描述的过程中,以燕巢暗喻家,用飞蛾扑火,比喻自己入宫的情景。这是唐朝诗人张祜的《咏内人》。
  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就是诗歌美之所在。
  再看看下面的名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曹操的《观沧海》。最后一句明言“歌以咏志”。什么是曹操要歌咏的志?全诗一字没提。诗中始终在描述的都是一个大好中国的壮丽景色,那么又为什么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在言外,就是这么壮丽的国家,需要有一个胸怀大志者来一统江山,此人非操莫属。
1234
  审核编辑:文清   推荐:文清

上一篇: 《 【周年】红尘里,我们都来过

下一篇: 《 时空隧道里的思考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诗歌犹如一个磁场,读者与你的诗文对视,则接通了正负极电源,从而完成诗人与读者的心灵沟通,达到诗歌意义的最后创作合成之渠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

  • 文清

    我也喜欢诗歌,却写不出来。只有欣赏和学习的份儿了。

    2014-1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