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法无定法

 艺术之法无定法

作者:古文斋主人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5-01-22   阅读:

  
  《道德经》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此可知宇宙万物皆是如此,没有永恒的规则可遵循,只是一段时期而矣。
  艺术境界亦是法无定法,单一的规格是扼杀艺术的桎梏!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任何陈规旧律都是以往一段时期昌盛而后没落。
  中国的《经》和《离骚》开创了歌、咏、颂、吟先河,在此格调上向前发展,而并不是墨守成规去遵循它的老模式。《经》发展成汉乐府,《离骚》向骈体赋过度。乐府和赋的出现就是继承和发扬,开僻了新的文体,当这两种文体在汉晋盛兴一段时期,又被新的另一种文体所替代。汉乐府向晋代南北朝古风体和唐新体诗发展,形成唐朝时期的律诗。《离骚》发展成赋,到汉晋和南北朝成为兴盛的骈体俪文,到唐朝时又进一步成了律赋;被有识之士所抛弃,而后摆脱索枷,演变成八大家散文
  宋词又名长短句,也称诗余,是唐诗兴盛百年之后兴起的一种新文体。最初采用西域歌曲调写成,以供歌而舞之。词在唐朝中兴时就已经出现了,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都曾填写过,李白的《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刘禹锡的《竹枝词》张志和的《渔歌子》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以抒情、寄兴、怀古、赞颂、叹咏等寄托情绪表达的方式。这种文体又昌盛了百多年,随着改朝换代,外民族文化的侵入,文人们又兴起了另一新文体元曲。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开时,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接轨,从此中国诗歌去掉了坎坎框框(定牌名、定字数、定声律、定对仗、定类韵),诗歌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朦胧诗。真是雾里看花,隔纱望月,只讲一个‘意’会;随你怎么去理解都行。无头无尾,真乃天龙行云。
  律诗和宋词,其实它的格律也不是定死不变的,唐律诗到了宋,如:平起首句押韵,这开头句的第一韵就可借用,同韵母同声律的邻韵中取用,就其一点,比唐人所定的严律放松了。当然唐人一些大家,除杜甫以外,也有好多孤仄孤平的句子,还提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的那话,律则不成律!宋词也是如此,一部《钦定词谱》里面的众多词牌中除了个别的冷僻不常填的词牌以外,比较昌盛,被文人时常爱填的词牌都是有几种变体出现;其字数和声律也是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传播之中的差错呢,还是可以放宽律句?无人知晓,后人以此整篇的艺术精神内涵,和显著才名的词作当了这个词牌的标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阐明了其中的精奥之理。革旧出新是必然的,不然就是死路一条。就拿中国的字来说,在人文始祖伏羲时发明《八索》,以结绳记事。《河图》《洛书》的出现,人类逐渐弃蒙昧向文明迈进。当轩辕黄帝命苍颉搜集整理,一大部分前期遗留下来的契符和陶符,给这些符号定义定音;再采鸟迹兽痕;以形、意、声、之象增创一些文字。从此,人类把无形的语言变作有形的文字来表记;使心情思想除了用语言来沟通交流以外,还可用文字相互传述。这样一些前人的宝贵经验得以向下流传,向四方传播普及。由此,人类在文明中崛起强盛。殷商的甲骨文,就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到了周王朝钟鼎文,籀体文字就一变殷商的甲骨文之字体,但其凝结的精神是一脉的。
  春秋时期中国有两位杰出的圣人:老子和孔子,当然还有诸多的百家争鸣的杰出思想家。从黄帝到老子,一脉相承称黄老之学,为道家之学。孔子继周公礼教,后人称儒。其实根源也是出自道家,无非是演变发展了而矣。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等等,都是在道家的抵本上发展起来的,而后枝繁叶茂,形成我华夏文明,成为地球人类文明倬越成绩的生命光辉。
  字体也在演变发展,秦通一六国,去籀文,(即大篆)而用秦体。让丞相李斯书字标范称小篆。当楚汉相争之时,一种书写简易的字体,去掉匀称繁杂的线条,而改用单项:横、点、撇、捺来书写。字形蚕头雁尾;号称:‘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在民间和奴隶们广泛使用,由程邈进行搜集整理,献于朝廷,得到国家政权推广使用,此字体即是汉隶书体,其字有《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孔庙碑》等一些磨崖石刻。到三国时期,又有一种新的字体诞生了,此字书写更为简便,去掉修饰美观的‘蚕头雁尾,’而改为横平,竖勾或垂露,竖弯勾;也从扁方形向纵势形修长演变。在钟繇的搜集和整理推广下,这种新字体‘真’体字,也叫作楷书,被后来的社会所认可,广泛使用,取代了汉隶书。
  在汉隶体时,还有一种方便于快速书写的字体叫作:‘急就章,’是在汉隶上简笔连笔书写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体保持了汉隶特有的主要笔画:‘蚕头雁尾,’这种字体后来为演变小草书奠定了基础。有了楷书出现,书写方便,自然的又诞生了一种新字体,就是行书。书圣王羲之初得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得自钟繇,钟繇得蔡邕之真髓。王羲之善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不沉迷于古法,而敢于创新。说他八体皆工:‘真、草、隶、篆、分书、飞白、蒿体、活东古籀(活东即是蝌蚪)。他的《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都是行书名作。《曹娥碑》、《黄庭内外经》是真楷,《十七帖》是草体。《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后来的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的苏东坡《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此三件天下名帖字体都不相同,都是在继承和变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都被乾隆皇帝收入《三稀堂法帖》其字体神韵各尽特色,虽都是字,其精神面貌悬殊大了。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拓跋族入主中原,又有了新的书体面貌。其代表《龙门二十品》之造像之碑文;和北魏王朝贵族的墓志铭,《元桢墓志》、《元鉴墓志》、《元彬墓志》、《元绪墓志》等一大批石刻。典型的《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铭》。还有介乎楷隶过度之间的书体《爨宝子碑》、《经石峪大子经》、《好大王碑》、《中岳嵩山灵庙碑》。继王羲之之后,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钟紹京、赵孟頫、虽都是楷书,但都是破法而出,走出了自己的面貌。到宋朝又出现了苏黄米蔡;还有赵徽宗的瘦金体,宋体等。时至今日更是众体繁多,灿若星河,真正体现了艺术的多样化,多面貌的精神。
  从黄帝时流传下一些文献,或称:《连山》、或称:《归藏》,被周文王姬昌整理成《周易》。还有一帝王之术:《黄帝丹经》、或《九鼎丹经》,非是后来道教的呼吸吐呐养生之术的书。是驾驭民众,统治管理之书;其书名不能确定,一直是贵族王权密藏继承。象西周大殿门侧,三个青铜人,背后的铭文那样;后来三失其二,只遗留其一。到孔子时他去把这铜人背后的铭文录下,就是今天的《金人铭》,可惜那两个铜人和铭文遗失了,谁也不知写些什么。在周王室的藏书室,被一个管理书室的人,或称:李耳、或称:李聃;或称:老子;或称:老聃;或称:李儋;或称:老莱子的人,总结继承了黄帝时期遗留下来的道学,搜取精华著成《道德经》五千言一书。和《道德经》精脉相通的有:《黄帝四经》、《伊尹·九生》、《管子》、《孔子·四书》、《墨子》、《文子》、《庄子》、《列子》、《蜎子》、《田子》、《鶡冠子》、《慎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此外尚有:《太公》、《力牧》、《黄帝君臣》、《鬻子》等道学流派。
  从孔子和孟子专注重齐家治国平天下,效仿周公旦辅佐成王治国之术,推行礼仪,倡导教化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总的精神还是道家的分枝。他这一学说学习的人多了,成了儒教。被汉武帝赏识而尊用。到了宋朝,又出了朱程理学,专释解宣讲孔孟之义。
12
  审核编辑:文清   精华:文清

上一篇: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下一篇: 《 四大美女与四大丑女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文清:
大凡艺术性越高,则规律越不容易寻到。因其变化多,看似无法,实则处处是法。在“法无定法”规律面前,没有对错,只有区别,对错自有其理,任何事物都无绝对完美,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当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层面,技法娴熟,人生阅历丰富,创作会进入灵动期,即“法无定法”时期。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6

  • 东方玉洁

    从本文看来,作者有作赋的才能,不知何时能见到。

    2015-01-23

    回复

    • 古文斋主人

       东方玉洁先生您好,本拙写的几篇赋您可能读过,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不要称赞‘好功夫,’见笑见笑。拙庸之作,萤虫之光,螽斯微鸣,何足道哉!谢谢光顾。敬礼!

      2015-01-23

      回复

    • 东方玉洁

       哈哈哈,原来如此,不过,确实是好功夫,俺仰慕。

      2015-01-23

      回复

    • 古文斋主人

       敬礼,敬礼!见笑,见笑!不好意思。

      2015-01-23

      回复

  • 古文斋主人

    谢谢文清先生点评,您辛苦了,敬茶,敬礼!

    2015-01-23

    回复

  • 文清

    “道”是一种体验,“道”是在宁静中被感悟的。透过生活的喧嚣才能找到那种体验,才能找到那种被感悟的东西。只有透过文字的喧嚣才能理解老子,理解他所说的“道”。

    2015-0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