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我们天上见

我们天上见

——读夏冰先生的《姥姥名叫王凤英》

作者:轩程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2-26   阅读:

    『记忆中那份仓促并且诀别的凉』
  外婆离世那会,母亲曾对我说:“离世的每一位亲人都会变成白月光,在天上守护着我们,她们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的神,在梦中与我们重逢,庇佑我们,赐予我们福祉。”
  那时年幼,并不觉得这样的话语有几分沉重,只觉得外婆只是换了个地方与我们相守。后知后觉,至亲的离开,于血浓于水的亲人,是人生中漫长而持久的疼痛,而后想念,竟觉得人世间最温暖的流泪,是在睡梦中遇见那个遗失多年的怀抱,触碰到那张岁月斑驳,但依旧笑靥如花的脸庞,然后我们相互欲语泪先流,始终道不出那声熟悉的喊,渐渐渐渐,直到梦醒时分,梦中的眼泪将枕头打湿,我们在回忆里回味那份仓促并且诀别的凉。
  奈何这样的方式,在成长之后似乎早已捉襟见肘。
  但感谢遇见,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之中,偶遇夏冰先生的《姥姥名叫王凤英》(以下简称《姥》),那些平淡如水的叙述,如一部回味无穷的纸上电影,让人遇见年幼时的自己和那些倏忽而逝的年少时光。
  
  『记忆里手心的温度,逆流回暖』
  南北称呼有别,南方人习惯将北方所谓的姥姥称之为外婆。在未读该文之前,关于姥姥的称谓我不甚了解。我只知道,王凤英是位老人,是夏冰的姥姥,但他们具体有哪些故事,哪些经过,单凭标题而言,我是不得而知的。
  正是受了本性之中好奇心的驱使,使我有通读全文的欲望。人似乎总是这样,因为习惯了日常生活中人情的冷漠,所以急于在他人的故事中寻求某段雷同的轨迹,以求片刻的温暖。
  《姥》一文的开篇,是关于“王凤英”及“夏冰”名字来源的故事。文字篇幅不长,但作者却是独具匠心,先是在“王凤英”与“严凤英”这一话题给人以一种趣味感,又很好地在介绍自己的名字之前有个很好地铺垫,再者借助“严凤英”引出黄梅戏这个话题,继而引出下文之中看电影的情节。行文颇为紧凑,没有给人以唐突之感。
  关于“夏冰”这个名字来源的描写上,作者并没有下很多笔墨,而是一笔带过,告诉读者这个名字是姥姥王凤英取的。但正是这样的没有刻意而为之,让人看到姥姥身上的另一份品质,就是用心。
  现实之中,一般很少有人给外孙取名字。但夏冰的姥姥却给他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结合姥姥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她并非一个识文断字的人,作者在文中也写道:“她仅仅认得自己和家人的名字以及像‘大’‘小’‘田’‘天’‘日’‘人’等少数字,还是沾了扫盲的光”但她却能给外孙取一个名字,想必当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结合民间取名的习俗,我想姥姥王凤英也请算命卜卦的先生推算了“八字”和“五行”,斟酌再三,才给了她的外孙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冰。也正因了这份亲近,才让人看到了婆孙之间的那份契合和投心。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转入和姥姥一块看电影的故事的叙述。
  这部分内容的描述,让人看到姥姥的另一爱好,就是看电影。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电影当属于奢侈品,因为当时多媒体不盛行,一般看的大都是黑白电影,或者是哑剧。但作者却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以“毛靴”这一载体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生活画面感。文字不骄不躁,就是通过简单的一些婆孙对话和动作,让人看到“王凤英”这位老人,对一些艺术(听黄梅戏,看电影)的追求,同时,姥姥拥有一双视若珍宝的毛靴,也让人联想到王凤英这位老人,在年轻时候,或许就是一位有着俊模样的姑娘,虽然关于姥姥王凤英的人物形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一个细致的描述,但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还原脑海里那个心眼儿好,穿着半个小腿高靴子的王凤英。
  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描写,容易带人入境,容易让人联系起自身的经历,走进文字的那种氛围,犹如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呵气成霜的寒冬,屏幕上闪动着黑白头像,地底下是跺脚取暖的人群,而一对裹得颇为严实的婆孙,相互莞尔一笑,如一泓暖流,直沁心扉。
  丝丝入扣,撼人心弦。我想起多年以前的那台大戏,外婆就是这样抱着我,在天寒地冻的节日里看完一部部琼剧,那份手心的温度,而今想来,依旧回暖……
  
  『她是遥不可及的温暖,触之微凉』
  如果说类似看电影那样的情节属于小众人的一份记忆,那作者文中关于姥姥勤劳部分的描写,相信会唤起大部分人的共鸣。
  这部分内容,作者着重回忆了关于姥姥缝纫和做针线活儿的场景。对比当今年代,类似搓麻绳、纳鞋底的事情已难再见,但在文中姥姥那个年代,这些事儿却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因为要赚钱养家糊口,女人大多靠一些手艺活赚点零钱,这也是那个时代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的一部分:学会一门手艺,勤俭节约,靠自己的双手丰衣足食,是一笔至高无上的财富。
  《姥》文中一些生活片段的描写也唤起我一些记忆,譬如关于姥姥和缝纫机,我就想起童年时外婆给我们缝纫衣服的场景,她也时常叮嘱我别把手指往转轮上靠,并且时常念叨:“你外公那个年代,衣服都是件奢侈品,你妈妈上学那会,能用面粉袋赶出一件衣裳,就能乐上半天了,哪像现在的孩子,穿的花花绿绿,你们生在了好时代,要学会知足。”
  这些生活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的,作者没有过多设计,用一种返璞归真的笔触,很现实地刻画出来,感觉就像是诉说着我们的故事,无论是做玉米面疙瘩还是打枣子、舁水,那些细致入微的生活画面,栩栩如生,仿佛这场纸上电影的主角就是我们,只是作者的姥姥给他讲故事,而我年过半旬的外婆,对着从小攥着她后襟长大的外孙唱歌谣:
  十字的街,朝南拐,
  黑漆大门金字儿牌,
  门前栽着两棵槐
   ……
其声轻柔,如一缕皎洁的白月光,带我走进梦乡。我们就怀抱着这样的记忆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直至日光散尽,她成了遥不可及的温暖,触之微凉。
  
  『记忆背着厚厚的壳』
  如果将《姥》文分外两部分,我觉得该文的前部分更多地停留在一种温情的表述上,给人一种颇为惬意的温暖之感,而文章的后部分,更多的是在一种心境上寻求突破,文字虽然一如既往的平静,但深入解读之后会发现,真正有力道的文字,就是平淡中见波澜,它能折射一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并且给你一种深入骨髓的疼痛以及遗憾之感。
  文中提及姥姥的“解放脚”让人印象深刻。
  我也曾见过一些老人的“解放脚”。大抵是二,三,四趾畸形形成半屈半曲状态弯曲在脚底板下面,仅大脚趾正常,行动起来颇为不便,但姥姥王凤英愣是用这双脚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她靠那双脚保护了襁褓中的婴儿,靠那双脚给部队送鞋,照料伤员,靠那双脚忙前忙后,照顾了一大家子。但她丝毫没有怨言,从中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女性,虽然没有博学多识的才能,但是骨子里吃苦耐劳的本性,让人十分钦佩。同时,这部分内容折射出了民国时代的糟粕,当时“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盛行,多少嫁娶观念,以“缠足”为前提,赤裸裸地将婚姻建立在女子的苦痛之上。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只是从姥姥的“解放脚”我们能洞悉到那个年代的一些陋习,类似始于隋朝的“三寸金莲”,让人嘘叹不已!
  这部分内容的过渡,作者巧妙地用姥姥为他挑破水泡的双脚让人看到姥姥善良的另一面。一老一小的双脚对比,却是不同年代的见证。在我们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亲情时,不免惹来几分心酸,也正是认识到了那份心酸,才教会了我们感恩,但岁月如白驹过隙,当我们再次提及那双“解放脚”时,却发现曾经裹着布带子的双脚,已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连为她们洗一次脚的机会都没有。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上一篇: 《 如何让你遇见我

下一篇: 《 读《狼图腾》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文字温情。是一篇较为感人的评论。把评论写得感动,我认为既好读也利于文学评论这种文体的自由及解放,不再全然是一副于人想读而相望“万重山”的阻隔。 文章是抓住受评对象的文体特征及其重点一点点离析,分标题分层次透视,见功力见真挚见韧劲。我们喜读并欣喜这样的评论!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