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的美学建构初探

武汉作协签约女作家中篇小说系列印象

作者:黄叶斌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3-09   阅读:

  
——武汉作协签约女作家中篇小说系列印象


聚焦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不难发现,女性文学的成就和影响,已经以一种令人惊讶和仰慕的姿态赢得读者和文学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同男性作家一样,当代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性别优势和女性视角,在文学的疆域里纵横驰骋风华靓丽,充分展示出她们在文学叙事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介入力量和透视效应。武汉作协签约女作家,就是这批当代女作家中的佼佼者。

最近,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武汉作协七位签约女作家的中篇小说:千里眼的《围脖》、宋小词的《做业务》、王小英的《清咒》、望见蓉的《钻戒》、方苑的《苦楝树》、张惠兰的《房事》、姜燕鸣的《白雾》。这些小说以集团军的形式集约出现在一本《长江网络文学》的杂志上,可能是当代文学界的一大亮点或者是一个创举。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女性作家的独特亮相,以她们的文学话语权和干预生活的勇气发出别样的声音和个性化价值判断,并且在文坛上逐步展示一种比肩或超越前辈作家的写作态势和影响力;这是一次文学的盛宴,中篇小说的时代内涵与审美意蕴,为她们的读者赢得一种先睹为快大快朵颐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这是一张地域文化的名片,在80后的女性作家中,她们以自己的性别经验、荆楚文化、中国记忆的性书写,为人们留下人类与人性的珍贵的时代档案。

女性写作自古以来有之,并且在华文创作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她们是时代的宠儿,也是生活的酒吧。从李清照的词意缠绵悱恻,到张爱玲的小说哀怨华丽;从琼瑶的爱情经典的真诚表述,到王海鸰的电视剧勾起现代人的回忆;从三毛的特立独行的行走文学书写,到毕淑敏的散文心灵鸡汤的浇灌;还有现当代的作家丁玲、铁凝、王安忆、迟子建、方方、池莉及网络写手李碧华、张纯如、亦舒、安妮宝贝、艾米、蒋方舟、格致等人,他们是中国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的重要生力军和不可或缺的文学一翼。正如文学批评家、湖北大学教授蔚蓝所说:“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加需要的是情感、心灵、伦理、家庭、爱情、职场等的探索和发现,所以女性的这些写作恰恰可以符合这些社会需求。”

解读当代女性文学或“鄂军”女性写手,可以从武汉七位签约女作家的小说中打开一扇窗口:现实主义传统创作方法的回归,借鉴于意识流、魔幻主义等创作理念的先锋派尝试,这两股文学河流的碰撞、回荡和交融,营造了一种个性鲜明而富于创作潜质的新时代文学新气象和新景观。而女性视野的独自绽放、人文情怀的意书写和叙事风格的优雅展示,则是女性文学的美学建构特点之一。
女性视野:题材的界定与主题的丰富

视野的高低深浅宽窄,往往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成败得失。这里主要是指题材的开拓与主题的挖掘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写什么”是文学能指和所指存在的导向与规避。相对于男性作家比较热衷于战争、历史、时代、社会等重大题材的宏大背景下的书写,女性作家往往偏重于人的命运、性格和情感在历史进程和嬗变中的一个侧影和片段。而这些签约女作家的小说基本验证了这一判断。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这些小说的内容或内涵,还是先看看她们给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吧:关注和体察现实生活的体温和疼痛,关爱和同情底层人物的命运走向和生存状态,关心和重视情感依托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支撑和支配力量,可能是大多数女性作家的主要或重要的题材取舍标准。如剃头匠的家庭风波及自杀悲剧(《围脖》)、下岗工人夫妻梦想居住条件改善的拼搏和挣扎(《房事》)、农村少妇为了军婚爱情的圆满而坚守传统伦理的自贬与自责(《苦楝树》)、夜总会小姐的爱情寻觅和理想破灭(《白雾》)、电视台记者在欲望满足与人格分裂中的沦陷和自赎(《做业务》)、少女在凤凰古城寻找真情和归宿的邂逅与考察(《钻戒》)、一个小资在幻想和迷离状态中奉命刺杀假设敌的心路历程(《清咒》)。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的帕慕克也说过:“小说区别于其它文学叙述类型的特点是有一个隐秘中心。”这是一条导往小说心脏的通道。以上小说题材的选择、酝酿和铺陈成篇,是作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的综合结果,也是女性经验与社会思考的有机结合。在社会转型期,泥沙俱下的生活乱象或世俗众生相,在给予我们一份变迁的惊喜和分享的快意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迷惘困顿与日俱增,现代性冲动和现代性焦虑正在考验着作家的心智与定力。因此,文学的叙事立场必须要介入和进入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大众精神的内核,必须摒弃那些私密性的小我的欲望和琐碎性、重复性、庸常性的本相还原,才能为作家的创作获得一种被阅读被认可被评论被流传的资格。正如宋小词在“创作谈”中所说:“写这个小说源于很多年前偶尔听来的一句话,说某某风景区有个女孩子因下体大出血死在了送往医院的游船上。当时听了后,心内十分震惊,这么多年来,我的心里总是放不下这句话。”于是,作者的使命感促使她为了揭示和还原真相而开始了艰苦的内心冲突和形象塑造。揭露黑暗和丑陋的面具,鞭挞淫威和霸权的诡计,撕开FB和欺诈的外衣,在她的小说中得到了一种有序而畅达的宣泄。尽管读后使人承受了一种沉甸甸的情感压力和怨忿堆积的痛苦,但是,其借助于主人公之口所发出的呐喊与正义的举动,却是给人以些许的慰藉和期待的。

爱情往往是女性作家滋润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渠道或动力所在。在女性作家的小说中,日常生活的文学叙事和文学表现的领域也是经历了由模仿、遮蔽、排斥、改写到敞开、显豁、释放、创新的历程。爱情婚姻家庭是永恒的写作主题,更是女性作家乐于不断挖掘和晾晒的精神富矿。于是,在小说的悲喜剧中,几乎处处可见以爱情为圆心而展开的误会、烦恼、忧愁、寻找和验证的生活圆舞曲。比如,因为住房蜗居的焦虑而使夫妻感情走向濒危的边缘,因为军嫂的孤寂和丈夫的性功能丧失而使美好婚姻的破裂,因为钻戒的媒介和捆绑而使恋爱双方陷入困惑之中,因为怕连累妻子和家人而上吊自尽的瞎子剃头匠……这些生活的疼痛感和现实感,似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些人物也就是我们的亲属邻居同事朋友。因此,真实性的体验和真实性的内心,使得读者把故事中的词语化为意识中的意象,并且在想象和联想中同作者一道直抵小说的内核。这样,就较好地印证了文学批评家、武汉大学教授叶李所说的观点:“文学不是用来复制日常生活或拉平生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叙事中由最真实的困境出发,用深达灵魂核心的书写直抵存在之层面,去伪存真,呈现最深切的生存体验和日常生活的尊严,写出可珍重的人世,使日常生活向更丰富的可能性敞开。”

小说主题的多义性或多重性,是当今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评价的标准。见仁见智,是小说的文本价值所在,也是其生命力的证明。主题的丰富,是建立于文本人物性格的多元、情感的丰沛和情节的蕴藉上的。文学资源的发现、开掘和利用,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人生体验、创作路径和表现手段,都会影响和制约着文学作品主题的阐释与发现。据法国教授让·贝西埃的《当代小说或世界的问题性》专著和其他欧美学者的观点,后现代之后的当代性小说建构,已经并且继续开辟着它的成长之路(据说已经有30年之久了):如以超个体性的人类学视野或人类学制作代替了个性的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制作,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二重性代替了独特性和范式性之二重性的优越地位,肯定并青睐意外性,时间、地域和空间的多元多重性,最广泛的语境性、贴切性、媒介性、反思性,悖论的普遍性等等。在以上小说中,我们似乎也是可以窥见一些先锋文学影子的显现和当代文学创作理念的实践。这里的具体分析就不展开了,因为在《长江网络文学》杂志第二期上还有单篇小说的专题评论。
123
  审核编辑:梁星钧   精华:梁星钧

上一篇: 《 散文的风骨

下一篇: 《 读《楸之寮》忆五四文风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这是一篇较有深度的文学现象分析及探析,检验着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易淹没我们的阅读视线。在我看来,叶斌老师向以较强的思想性、学术性、语言的繁复性等特点而活跃于我们眼前。本篇在分析武汉几位女作家的女性形象时也有些同样特点,更可贵者在于能从中总结出一些小说创作的得失与规律,这点对于我们鉴赏或创作尤为重要。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0

  • 老狼

    很有见地,匠心独具!问好!

    2014-07-30

    回复

  • 紫云儿

    获益匪浅啊!
    欣赏、学习。

    2014-04-13

    回复

  • 晓月凝窗

    性别、个性不同关注也不同。说起来不喜欢三八节、关注代表一直忽视。

    2014-03-09

    回复

    • 黄叶斌

       谢谢你的关注与点评。写作群体或圈子的不同,在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特点上,是有不同点的。这是一种现实存在,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

      2014-03-10

      回复

  • 东方玉洁

    作者的恢宏的评论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虽未读小说,已然有了印象。小说的再现现实,却把现实的无奈的又踢回了读者,无解的小说,正是无解的生活反应。这种伤痛的感觉,让人既想寻求认可,又不愿再次悲情了。

    2014-03-09

    回复

    • 黄叶斌

       你的点评,直击小说创作的主要功能与意义指向,令人鼓舞。生活的多元化,决定了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因此,因人而异的理解也就在其中了。

      2014-03-10

      回复

  • 欧阳梦儿

    把握众多的人物场面,气热恢宏的场面,女性视角确实受限,展示不好。

    2014-0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