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评艺概 > 有这样一本书

有这样一本书

作者:五出眉心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3-16   阅读: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智慧之光,穿越悠悠华夏二千五百多年的风尘,照亮历史的洞窟,让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华人,建立了令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
  现在,它那掩抑不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整个世界的东方,让全世界的人为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1988年7月1日,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法国《堪培拉日报》刊载了由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名倡议: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想想生存,必须要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一倡议,迅速点燃了世界研究中国文化的圣火,这圣火,也终于融化了冰封已久的中国文化界、学术界,于是,我们看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热学孔子,研究《论语》。据悉,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我们国内也一样地掀起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潮,出现了各种专门的院校和机构。
  说到这里,你一定很着急,想知道孔子与《论语》是什么关系,《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怎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竟然可以跨越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活跃到现在;竟然可以走出国门,周游世界,让世人为之瞩目,为之倾倒!
  其实,这一点也不神秘,《论语》这本书,不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成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之际,短短二十篇,用语录的形式、对话的形式和问答的形式等,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及其弟子的活动。全书只有一万一千七百多字,但却非常集中地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儒家的经典。
  那么,《论语》这本书是怎么形成的呢?里面的内容究竟是怎样的呢?
  据有关资料得知,《论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对弟子的批评言论,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能在他死后守墓三年,这是绝无仅有的奇事。为什么他的弟子为他守墓三年?怀念他!在这守孝三年中,他们又会做什么呢?不难想像,他们谈论最多的,一定是自己的老师——想起他对自己是怎么样的教诲。可以说《论语》的内容是孔子弟子在守心丧时,谈到老师对自己的教诲,然后就被人记录下来,并以此做永久的纪念。当时关于这些记录,不说每个弟子保留一份,大部分弟子应该都是有留存的。
  那又为什么命名为“论语”呢?“论语”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文解字》:“论,议也。从言,仑声。”“论”就是“议论”“谈论”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论”应该是指孔子的弟子们在守丧时的议论或谈论。那么是他们在谈论“语”吗?“语”在这里又是指什么呢?
  在古代,“言”“语”有很大的不同。《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玄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楚辞七谏初放》“言语讷兮”王逸注:“出口为言,相答曰语。”古人都认为“言”是主动地跟别人谈话,“语”是回答别人的问话。在这里,应该是指孔子回答学生的问话吧。所以,“论语”的意思就是指孔子的弟子在为他守墓时议论他回答他们问题的话。也就是他们一同回忆老师活着的时候,是如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加以谈论,这就是“论语”。
  那么,从孔子弟子的一些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思想智慧,具体来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就是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教育原则等。但无论是哪个方面,都能体现其一个思想核心,那就是“仁”。
  首先,我们看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是怎么来谈“仁”的。有弟子问他“仁”,他说“克己复礼”即为“仁”,也就是说要我们能够克制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让自己的行为能够不断地符合、遵循礼法礼仪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修养成具有“仁”的人了。那么有的弟子又问了,什么叫“史己复礼”呢?孔子说,这有何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常具体地指出做法。这样,“仁”这个抽象的概念就具体化了。
  其次,我们再看孔子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又是怎么来谈“仁”的吧,有弟子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仁者爱人”,四个字,特别通俗易懂,说是拥有“仁”的品德的人,一定会友爱待人。话说得很明白,可是有的弟子还要问,到底怎么做才叫“爱人”?“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不急不缓,悠悠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宽恕、宽容。就是说,对人,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我们从自身出发,想像一下,这东西你自己都不喜欢,不想要,甚至是讨厌,推己及人,别人也同你一样,一定是不喜欢不想要,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把它强加他人,否则,就是对人不尊重,不友善,又怎么能叫“爱人”呢?不“爱人”,又怎么能拥有“仁”呢?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这只是从消极的角度讲,你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如果从积极的角度讲,怎么样做才叫“爱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叫“仁”。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自己想要站得住脚,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脚;你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那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这就叫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替人着想,只有这样,你的行为才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也才是友爱的,具备了“仁”。
  再次,孔子还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论及了“仁”,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的“北辰”,就是我们东方文化所说的北斗七星,西方文化所讲的大小熊星座。在夜晚,我们从浩瀚的夜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斗七星和他不远处的北极星。古代的天文学家发现,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在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众星拱卫着他,绕着他转动。白天,北斗星隐去,没有人感觉到他的重要,甚至没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可当夜晚,面对黑暗,人们内心茫茫然而不知道迈向何方时,北斗星如约而至,给大家指引着方向,让大家辨别自己应该到达的目标。一个管理者,如何达到北斗星的境界而让他的追随者愿意围绕着他,听从他的指挥呢?孔子说,只要他“以德”为政,那么,就可以像北斗七星一样,让众人心悦诚服地追随,为听其指挥和调遣。他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什么意思?其意义在说,在同样可能达到要求的准则与规范的目的下,“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的方法能收的效果要比“道之以政”和“齐之以刑”的好得多。可见,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以上我们谈了孔子在《论语》中表现的“仁”的思想,从个人自修到为人处世,再到治国理政,无所不涉。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在中国首创私人讲学,三千弟子的教育中,成名者七十二贤人,他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是留给后人不朽的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无论是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他积极入世,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那么,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独到这之处呢?
12
  审核编辑:梁星钧   推荐:梁星钧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文章对孔子《论语》“仁”、“因材施教”等作了较细的论析。文章的关键在于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提出学习孔子思想为宗,这一深刻意义恐怕更在文章之上。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