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誉王的悲剧

誉王的悲剧

作者:月涵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02-27   阅读:

  
  有时候,像一个人,不是外表。你一直在纠结形似,而人家的青梅,直接就过渡到了神似,这就是你和霓凰的区别。你不是疯了,你是思念成疾。
  静妃还是要给他一个理由,让他从这个局里先撤出来,将来在进吧。“景琰,自从卫峥回来之后,你总是回想旧事,心神难免不定,”只能给他一个坚定的、理解的、宽慰的笑。这是一个理由,很好的理由。他对小殊的想念,哪里是因为见了卫峥。
  纪王是一个和光同尘的人物,情商掩藏了智商,当年义救祈王唯一的儿子,也许是对这个侄子的怜惜,也许是因为本是一家人。能骗过多疑的兄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的事,只为了心意,不为了富贵。而这一念之仁,当的起长苏一个谢字。“靖王殿下要多谢王爷当年救了庭生。若不是王爷留了一点慈念,大义援手,庭生根本不可能活在人间,”言毕,低头深施一礼。“如此说来,就更不用谢了,大家原本是一家人,谁跟谁又不是骨肉呢?”是呀,靖王是祈王的兄弟,而纪王也是叔叔呀。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有时候,低了头,可是总有抬起头的时候。纪王的行事,自有纪王的风骨。他散淡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的心。
  其实纪王也猜到了长苏的身份吧,夏江后来的推论就是非林殊无人如此待靖王吧。有时候,不管你说什么,只是看你做了什么。说的有假,行事才是真。
  一直在宫里受苦受难的庭生,纪王和靖王想关照,却插不上手,还是长苏大费周折,才弄了出来,最后交给了靖王。若只是讨好靖王,绕圈子大了,只有靖王才会人家是为了奉承他。后来的软甲,后来的授业,都是拳拳深心。那是因为,他不仅是祈王的儿子,和林殊一样,都是这一派唯一的血脉,还是小殊姑姑的唯一的孙子。保留了这个孩子,算是对姑姑尽了份心。
  言后还是沾了言族的光,虽然离宫,还能保全性命,那誉王是皇上的儿子,都不得善终。
  这个时候,誉王对王妃的情感,才显现了出来,这是他人性化的一面。
  长苏看誉王,其实说起来他们也是表兄弟,志不同道不合,其实当年的誉王是没能力构陷祈王的。他唯一的错没有转告祈王那句话,子不知父,父不知子。这是誉王太过凉薄的地方。以祈王之仁厚,不会薄待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年不过是一句话,他如实转了就是。本来当时最大的得利者是越妃之子,也不是他。其实那时候,他年纪也不小了,而养母是皇后,如果那时没当上太子,他就该明白,皇上根本没有考虑过他当太子的可能。可惜,他一直在糊涂着。
  长苏对他的恨,是恨他和皇上一样的狠毒,毫无兄弟之情。那是他兄长的遗言,他都给瞒了。
  为了保王妃和孩子的命,誉王以死相请。这时候,他更像一个父亲和丈夫。感谢长苏吧,远送了你的孩子。你不仁,别人还对你义了。
  他还是暗示了,他滑族后人的身份。长苏此时不知,日后自有计较。
  此时看见誉王遗书的皇上,嚎啕大哭——一个多么无情的父亲!血书上写的是,“愧疚一生,现在我自行了断,以赎罪孽。逆子,萧景桓。”他还是认了他的身份,终是他的儿子。虽然那个父亲利用了他一生,又断送了他一生。他还是认了。毒父配逆子,这一对父子原也般配。其实最像梁帝的是誉王。
  誉王的悲剧,有着梁帝的原因,也有自身贪欲的原因。最后一搏而败,本是必然。打仗本不是他的强项,就搞了逼宫,白白的葬送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性命。他给梁帝最大的打击是,这才是真正的造反。祈王是能反不反,誉王是没能力反而反。而前太子是满腹的怨恨。这就是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的故事。至于景琰,没长歪,一是因为他本性良善,二是有一个智慧的母亲。
  当然以梁帝的个性,若非如今年纪大了,儿子死的死,圈的圈,而景琰实在是余下的最出众的一个,而且长项是军事。长此以往,也难保会令梁帝猜疑。
  所以后来的景琰一直强调,他敬重祈王兄,但他不是。意思明白,他不会白白的让人冤枉,让人宰杀,必要的时候,他会自保。
  三个兄长的命运,算是给景琰提了醒。这位皇上与皇子的关系,不是父子,是君臣。
  全剧中最厌恶的是这个薄情的皇上。天家无父子,本也是有的。大多数兄弟争位,往往不留情面。可是父亲对于谋反的孩子,往往能留下性命。这是虎毒不食子。可是当年诸杀祈王满门,那里面还有祈王未出世的孩子。而且祈王谋反,并没有成为事实。只是几封信,就痛下杀手。那是他的长子呀。在梁王身上,没看见一点父亲的影子。多年后,他不安的是宸妃晃来晃去的影子。却没怜惜过那个孩子。
  梁王和祈王
  梁王所有的薄情与狠毒都用了他所有孩子中最有才最忠心最孝顺的祈王身上。
  祈王死时,背负了天大的诬陷,这还不是最悲凉的,最悲凉的是那是他的父亲,至死都不见他一面,听听他的话。还要让誉王来赐毒酒。以至于那一句,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唯一的心声,还要通过别人来转达。那样的绝望无力的时刻,这个贤名天下,最让人寄予厚望的皇长子,介意的还是父子相知不相知。
  这个一心都是阳光,胸怀赤子之心的孩子,怎能看透多疑多妒又没有底气的皇上的心结。这是个没有亲情的父亲。不只是对祈王,单凭令誉王前来,就看出了没人性,那誉王也是祈王的兄弟呀,虽然誉王没兄弟之情,这也是梁王教育出来的。
  当年梁王得位,这个位子也是争抢来的,林帅和言候都是他青梅竹马之交,又有拥立之功,只是这两位仁人志士,一起看错了人,帮错了人。以至于铸成大错,不可挽回。
  那两位少年之交,都是爽利的人,才干极强,又都是率直之人,对于这位一起长大的梁王,情份是有,尊重少些,多了骨气,少了卑微,多了真心,没有奉承。
  梁王在登基的时候就变了心肠,位子决定了心肠。他肯定知道言候钟情于乐瑶,还是下了旨,两位伙伴的妹子,都进了宫。言家后,林家妃。这其实对乐瑶是不公平的。人物风华强于言后,还要屈居妃位,以林家当时之势,进宫为妃,总是委屈。这是梁帝的平衡手段,表面上给了林家与言家无上的荣宠。可也是一种制衡。后宫女人之争,最易起风波。尤其是妃强后弱,而且宸妃的皇长子风采照人,而皇后的儿子没保住,只得收养了誉王。其实皇后的儿子保住了,那是妥妥的太子,大家不用争。
  皇后心胸狭隘,果然容不下宸妃母子,后来誉王劝皇后谋反时,也提及当年皇后算计宸妃的往事,担心景琰得势秋后算帐。这说明,当年的构陷,宫内皇后和越妃,宫外夏江和谢玉,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
  宫内皇后和宸妃相争,宫外皇上自然希望林帅和言候不和,梁王最乐意搞平衡。
  随着祈王的长大,才德满天下,最重要的是与林帅相处融洽,林家此时是妥妥的外戚了。祈王贤名,令梁王惶恐,此时正值壮年,自然不希望有这样一个有继承权的皇子太过强势。无嫡立长,祈王是未来的太子。这也罢了,还有一个手握重兵,日渐不把梁王放在心上的舅舅,自然让他寝食难安,成了心中大患。他的位子是抢来的,自然担心人家抢他的。以最大的恶意猜测别人,是梁王的习惯。哪怕对方是儿子,只要祈王有这个能力,就成了他忌讳。
  梁王后来说,他安排给林帅的人被拒,只重祈王令,这是他小心眼。一个人有了二心,看什么都不顺眼。
  夏江是因为祈王有裁撤悬镜司之意,才动了杀心。当然他深谙梁王之心,知道对方最大的忌讳是什么。
  动一个皇子,而且贤名满天下,唯有诬陷谋反之名才能得手。于是就用了这一条,几封书信,就让皇上信了,不审不问。尤其是对林家,更是血洗了赤焰军。
  当时的梁王,不是信了,是他愿意信了。
  他一直犯忌的祈王和林帅,没有机会没有借口,自然杀不得,而今借口夏江送到了手上,他不舍得不用。至于真相,他其实不关心。如果他关心真相,自然可以查证。不会那般处置。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题目是取了誉王的悲剧,但全文包容的更广更丰富,是《琅琊榜》的观后感了。从阳光少年到满腹心机的病魔缠体,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会有所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赤子之心。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