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莫如读诗

——读《诗经》的一点思考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A    绝品文章    2017-04-14   阅读:

  
  回过头来说序。《左传》中有个很特别的篇章《季札观周乐》,为我们揭开《经》原始而神秘的面纱提供了宝贵线索。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求观周乐。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以下……然后是《小雅》《大雅》和《颂》。这大约就是原始《经》的次序。
  现在《诗经》的次序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然后,《小雅》,《大雅》,《颂》。
  《诗经》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都是周王朝在南方的殖民地,同属一《风》,《邶》《鄘》《卫》都在故商王畿千里之内,也同属一《风》,如此一来,则变为十二《国风》。
  现在《诗经》与原始《诗经》差别在于《豳》和《秦》的位置:现在《诗经》中《豳》在《国风》最末,原始《诗经》则在《齐》之后;现在《诗经》中《秦》在《魏》《唐》之后,原始《诗经》则在《魏》《唐》前。这种差别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奥秘。
  先看原始《诗经》。《诗经》有四方之音:《周南》《召南》属南音;《邶》《鄘》《卫》属北音,《郑》出于《卫》,也属北音;齐乃东方大国,周公东征后鲁人用周旧词采庸奄土乐已成《豳风》,故《齐》《豳》属东音;《秦》《魏》《唐》属西音;陈、桧、曹皆诸夏之国,保留着夏的遗音,周人慕夏所以也收录进来。原始《诗经》的排序理由显而易见,即以《王》为中心,按南北西东方位次序排列。这也符合上古“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古豳国为周人先祖公刘所建,灭亡于商初,曾对周室兴起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在《诗经》编辑者眼中,将早已灭亡的豳置于秦、魏等大国之前显然是失当的,把它放到最末恰当不过,毕竟前面那些诸侯国在春秋初期还都存在。同样道理,汉代秦而兴,将暴秦之音置于西风之首也不合礼义。
  虽然,现在《诗经》在次序上只做小规模调整,但更突出尊卑观念。如此看来,现在《诗经》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造的可能性陡然增加。只是这样一来,未免迷失了原始《诗经》质朴的本意。

  孔子有没有删诗

  关于《诗经》成书,《史记》已经说得很清楚:“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孔子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三千首诗,去掉重复的,选取可以施行礼义教化的,共得到三百五篇,这就是《诗经》的由来。可是,《史记》就真的可信吗?
  司马迁于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受宫刑,《史记》成书在其后。可见司马迁写《史记》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三十多年的事了,孔子早已被树为万世师表。且不论司马迁有没有掌握“孔子删诗”的确凿证据,让他含蓄地批判汉武帝个人或许能有几分胆量,但要他质疑,甚至诋毁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必定万万不敢。更何况孔子编《春秋》开微言大义的史家笔法先河,身为史家后学的司马迁自然对其崇敬得五体投地,这一点从《孔子世家》通篇都是溢美之辞就可证明。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史记》虽被誉为“信史”,恐怕也不能排除司马迁有意无意夸大“删诗”之说,以提高孔子历史功绩的可能。
  事实上,“删诗”一说,自汉代起就不断有人质疑,其中不乏朱熹、赵翼等大学者。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前文提到的《季札观周乐》。季札观周乐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原始《诗经》已和现在《诗经》没有多大差别,而那时孔子才七、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此外,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诗”,可见,早在孔子之前,社会上就已经有与现在《诗经》类似的《诗三百》存在。
  那么,孔子对《诗经》究竟做了什么贡献呢?我想主要还是《史记》中所提到的“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中的作品原是配乐演唱,孔子时代曲调已经发生混乱,孔子所做的就是正乐,尤其使雅颂都恢复本来面貌。因为,只有孔子知道《诗经》原来的曲调,“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不要小视这项工作的意义。礼乐在古代发挥着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战乱不断,他毕生的理想就是要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用礼乐去重新构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
  孔子正乐之举恰好与其毕生理想完全吻合。虽然,这无法与“三千选三百”的功绩相比,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孔子的景仰。毕竟,作为人的孔子要比作为神的孔子更真实、伟大。至于,孔子有没有对作品和文辞进行修改、删定呢?我想还是有的,只不过幅度很小。
  举一个例子:《国语•秦伯享重耳国君之礼》记载:重耳流落秦国,秦穆公以国君之礼宴请重耳。席间,两人相互唱诗,秦穆公唱《采菽》,重耳唱《黍苗》,秦穆公唱《鸠飞》,重耳唱《沔水》,秦穆公又唱《六月》,重耳下堂叩拜答谢。《采菽》《黍苗》《沔水》《六月》皆《小雅》之诗,而《小雅》正是士大夫、诸侯间的宴乐之作。翻遍《诗三百》,不见《鸠飞》只有《小宛》,《诗经•小雅•小宛》就是《鸠飞》。或许是孔子嫌“鸠飞”太过直白,而将题目改为更加文雅的“小宛”。
  《国语•叔孙穆子聘于晋》记载:叔孙穆子去晋国访问,晋哀公以宴乐款待。先奏《肆夏樊》《遏》《渠》三首夏曲,再奏《文王》《大明》《绵》,叔孙穆子都无动于衷,直到演奏《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时,叔孙穆子才三次起身拜谢。晋哀公问为何如此?叔孙穆子答道,《肆夏樊》三首是天子接待诸侯领袖时用的,《文王》三首是两国国君见面时用的,《鹿鸣》三首才是赐给士大夫的。《文王》三首属《大雅》,《鹿鸣》三首属《小雅》,以此推测,《肆夏樊》三首应该在《颂》中。我怀疑《诗经》中原有《夏颂》,因年代久远,流传下来未免失准,又无法祥考,也被孔子删除,而代以《鲁颂》。
  有些孔子所见的诗句,现在《诗经》中也找不到,这恐怕就不是孔子修改、删定的了。“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迩思,室是远而。”今已不在《诗经》之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今见《硕人》,下面却没有了“索以为绚兮”的句子。
  孔子之前的《诗三百》不完全是孔子校订的《诗三百》,孔子校订的《诗三百》也不完全是现在的《诗三百》。历史总是通过不断制造迷雾的方式跟后人对话。

  《诗经》源自最美的政治制度

  《左传》《国语》记载之事多在孔子之前,那时,《诗》已广为流传。既然孔子只是重要的校定者,原始《诗经》究竟从何而来呢?我想,还是要从周朝的采诗制度说起。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西周无疑是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它不靠武力和刑罚征服四方,而是通过礼、乐教化让四方朝拜。以礼乐制度治国在人类史上绝无仅有,或许最美的政治制度只能出现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吧。
  《国语•周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记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一句“先王耀德不观兵”,道出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那么,西周的礼乐制度究竟如何呢?“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大致意思是先王把诸侯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王畿内是甸服,王畿外是侯服,侯服之外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甸服诸侯每天一祭,侯服诸侯每月一祀,宾服诸侯每季度一享,要服诸侯每年一贡,荒服诸侯一生要朝见一次天子。诸侯违背礼制,天子首先反省自己;反省之后诸侯仍不悔改,才可以采取“惩罚不祭、攻伐不祀、征讨不享、谴责不贡、告谕不朝”等各种措施。
123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

上一篇: 《 春风醉茶香

下一篇: 《 相逢人间四月天

【编者按】 现代诗主编   赵小波:
墨舞红尘中文网2017年馆藏作品年选4月份入选作品。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越古老,越美好”,读一本好书,引出作者对《诗经》更深的思考,从求甚解、对开篇的理解,写到《诗》的顺序、孔子与《诗》的关系,再到诗经形成的根由,实实在在地理顺出《诗》之美。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赵小波

    已经替换。

    2017-04-17

    回复

  • 千千

    2017-04-17

    回复

  • 沁芳闸

    陆陆续续的从闫红的书里安意如的书里读了《诗经》,今天又看到了男子写的,虽没有女作家的让我怦然心动,却多了种厚实。比如说最好的政治制度,礼乐。

    2017-04-14

    回复

  • 落叶半床

    《诗经》从来没有完整读过,那些耳熟能详的虽不懂,却也能感到其间的美。对于《诗》的开篇,很同意文中观点,朱子实在是为了他的学说乱讲。

    2017-04-14

    回复

    • 花满楼

      @落叶半床  发出来了还能修改吗?

      2017-04-14

      回复

    • 沁芳闸

      @花满楼  我们已不能,但管理员可以。比如小波老师。

      2017-04-14

      回复

    • 赵小波

      @花满楼  花兄,请把定稿发在331400116@qq.com,我帮你替换了。

      2017-04-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