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上老君岩——福建行七

作者:老百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4-04-11   阅读:

  
  2010年10月2日,我和额敏县某公司的董经理一道,在泉州华侨大学李医生母女的带领下,来到泉州清源山上一游。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此山的得名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至此,见此山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一时兴起,用铁拐捅地赞叹。不料用力过猛,将铁拐戳进了山石中,拨出后泉遂涌出,以后人们就称该山为清源山。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山间水景多姿、泉、涧、潭、瀑有135处。象形岩石,千奇百怪,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老百有道:
  闽海圣山古木苍,泉州十月游客忙。
  摩崖石刻境妙,小径盘旋景幽芳。
  弥陀寺里寻仙门,南台岩上听钟响。
  峭壁风声传古韵,胜景天成心舒畅。
  清源山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泉州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南台岩、千手岩、弥陀岩、虎乳泉、天湖等为胜。
  我们四人坐着轿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直达清源山的天湖。“清源天湖”位于清源山顶峰谷地,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大坝雄伟壮观,如一弘弯月,映照在碧绿的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老百道:
  禅语心中念,千烦自化轻。
  山谷万木翠,天湖一水静。
  野鹤乘云过,书生徒步行。
  生来无一物,何必与天争。
  从天湖往上步行,一路风景,到达峰顶,就是南台岩。“南台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海拔453米,因位于右峰之巅,清源洞之南,故名南台岩。
  南台岩的摩崖石刻共有50多方,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可简要说明南台岩景观现存的有:“绝壁遏云”、“南山有台”、“出帕无心”、“空中台阁”、“如此江山”、“山海大观”等。另有一些名人诗题以及叙述景观重建历史和山界碑记等等。
  1000多年来,儒、道、释三家一些名人隐居于此,游人更如过江之卿,纷至沓来。
  南台之巅,视野开阔,游人于此,可朝迎东海日出,暮送晚霞西归,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不禁令人遐思联翩。足下的清静与望眼处的繁噪,分明是两个世界,无论怎么去选择,它们都实实在在的显示在这里。老百有诗《南台岩》:
  登高望远何须言,泉州旅游客难眠。
  昨夜赏月洛阳桥,今晨观光清源山。
  千年遗迹依旧在,万事烟波日星转。
  林幽壑深谁妙笔,南台岩上出灵感。
  山上岩多则石刻多。文人骚客向来不吝墨宝,愿留青史于后人观瞻。如:晚唐著名诗人韩健《钓龙台》诗云“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撼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曾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与文人骚客不同,出家人则以岩为室,青灯孤卷,安守清闲。由北至南大些岩石处,适于建庙处现在都有佛庙驻守。从最北边的南台寺到南边的千手寺,逶迤到东南边的南少林寺,已将这座全国知名的道教名山蚕食鲸吞干净。老百有诗:
  南台岩上进石门,挥毫一书染红尘。
  云烟万里随心动,百世仙缘梦几人。
  我们从南台岩往下,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山上的石径蜿蜒盘旋,石径两旁,古树名木林立,怪石嶙峋,时而还可以看到流泉飞瀑、庙宇石刻……一路风景一路行。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如此的融为一体,简直是巧夺天工。虽然正午时分,秋阳似火,但走在石径的绿荫深处,感到趣意盎然。只是这样大步向下走,鞋蹿得脚指头生痛,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想想在旅途中看到的这些景,听听这样相关趣闻,经历的这点苦,得到的这些乐,统统都会将变成美丽真实的回忆!老百诗道:
  山连青天入淡云,正午秋阳沐游人。
  盎然成趣通幽处,小径草木郁森森。
  沿古道拾级而下,就到了“弥陀岩”,这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山门的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
  进山门,闻得弥陀瀑布,空谷传声,只见一条瀑布倾泻而下,犹如一道飞虹洒落人间,淡淡的水雾笼罩着波光粼粼的溪水,颗颗水花肆意飞溅。再观两侧崖壁,有洗心,清如许,泉窟观瀑等历代文化骚客的题刻,身临其境,尘俗凡虑,一洗无存。老百诗道:
  奇山挡幽径,云深锁洞门。
  泉灵山清源,此际看乾坤。
  从“弥陀岩”再往下走,经振衣亭就到了千手岩寺,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从这三个字就可以领悟到“米颠”书法的“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意境。
  千手岩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还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几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老百有诗《千手岩》:
  曲径通幽千手岩,观音菩萨静安禅。
  红尘凡间怎悟到,闽海蓬莱第一山。
  一路走下来,我们就到了清源山右侧山麓,瞻仰驰名中外的“老君岩”,此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
  “老君”就是百姓传说的“太上老君”,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道家始祖老子(老聃),老君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据说原本天成,到了宋代年间,有好事者略作修饰而成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
  老君的坐像额高有纹,双耳下垂,长发飘动,双目远眺,右手凭几,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态安详闲逸,为道家纯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写照,可谓“老子天下第一”。他老人家守在山口,倒更象一尊护法神,确保登山者的挚诚。老百诗道:
  道家学说千年秋,圣人魅力山水悠。
  老子天下数第一,淡看尘世欲何求。
  说到老子,就要谈论《道德经》,这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这是这位战国时期的老聃所作。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是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
  《道德经》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例如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百诗道:
  道德真经八一章,老君岩上放异光。
  教人开悟知修心,千年传诵圣名扬。
  其实,清源山上的这尊老君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12
  审核编辑:沁芳闸   推荐:沁芳闸

上一篇: 《 洛阳桥与开元寺——福建行六

下一篇: 《 感受九寨沟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虽然笔者说所知甚浅,可一篇游记下来,让人很想去老君岩看看。相信,老君就是这般模样,他从不威严凌厉,威严凌厉是儒家的事,可儒家后人似乎忘了当年的孔夫子也是活泼可爱的,而不是后来的威严凌厉。老子,姓李名聃,也有说名耳,河南人。当年是周室的图书管理员,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图书馆馆长。他说一个道理说出来了就会被人驳倒,所以不如不说,他主张沉默,可一个不小心竟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至今还有人拿他的文驳他的理。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2

  • 东方玉洁

    走走,换个心情就像另一种生活了。

    2014-04-11

    回复

    • 老百

       东方玉洁寻访来,留下锦言抒情怀;温馨祝福寄心语,祝愿朋友笑常开。

      2014-04-14

      回复

  • 老百

    感谢沁芳闸编辑的推荐,不知注意了没有,配的那张图上,老百与老君的石像有几分神似。正如沁芳闸所言,老君就是李耳,又称老子。道家鼻祖就是老子“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和庄子“得失、是非、生死。”道家和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恬淡寡欲”,鼓励人们“到山林里去修行”,在与自然的融合中体味精神上的逍遥。抛开我见,树立道见,不受世俗观念束缚。达观潇洒的人生态度。在国学系统中,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人搭建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详见国字之我见)

    2014-04-11

    回复

    • 沁芳闸

       哈哈,老百老师一说真是有些像呢。庄子比老子更尖锐,我相信道家的柔能克刚,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相信他很多的道理。

      2014-04-11

      回复

  • 沁芳闸

    呵呵,老百老师游着写着,又写到了一个我崇拜的人。我觉得的道家的哲学是可以和佛家并肩的,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我想之所以后来败落,只因道家继承人一些急功近利,宣扬可练不死金丹。不死的我们哪见过,就显得道家有些立不足脚,可佛教宣扬死后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你虽没见到可也不能证明它一定不存在呀。不过,任何事盛极必衰,道家现在这样不温不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不错的,或许这正合了老子当时的想法。

    2014-04-11

    回复

    • 老百

       谢谢沁芳闸的共鸣。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儒释道三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一般都会推崇儒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入世精神;一旦仕途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或者遭遇一系列的挫败、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转向道家,从道家那里寻找出路,排遣失意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在前途黯淡,万念俱灰的时候,也可能皈依佛教,体味万事皆空的境界,寻找到精神安慰。
      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2014-04-11

      回复

    • 沁芳闸

       我觉得那个世人的看法,很多人就是这么看道家和佛家的,不敢苟同。

      2014-04-11

      回复

    • 瘗花秀士

       道家跟道教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作为宗教的道教竞争不过外来的佛教,衰落了,但是作为哲学领域的道家学派的思想,在民间和学术界的影响一直非常强盛,现在的作家谁要是没读过《老子》《庄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作家。

      2014-04-11

      回复

    • 沁芳闸

       周未好,秀士老师。可道教徒是一直认为自己传承了道家的衣钵的。

      2014-04-12

      回复

    • 老百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延年益寿,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2014-04-12

      回复

    • 瘗花秀士

       那还真不一样,同样奉行马列主义的国家,中、朝、越、老、古,走的路都不一样,都离原教义甚远,但又都坚称自己是正确的。

      2014-04-12

      回复

    • 老百

       秀士说的好,老百赞同。同样是社会主义,苏联是变修了,后来解体了,而中国搞改革开放,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朝鲜还在个人崇拜的世袭制。

      2014-0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