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我在儿子家

作者:笑君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21-03-15   阅读:

  
   
  过年,原意是指过了新年或过了春节。可是,在百姓的口头上,就将其称呼为过年了。民国初年,为了区分公历与农历的元旦,将农历每年的第一天改称为春节。然而,中华文化就如同汪洋大海一般的广阔而又深远,多少年的习俗是不可能说改就改的。或许,也是民意的一种表达吧。
  中国,百姓家庭千千万万,都知道过年,都会自觉地遵守着过年的程序,也充分地享受着过年的内涵——团圆!
  自打记事起,我们家的过年,也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团圆,是在乡村经历的。这一家人,指的是父亲、母亲,还有我们兄弟姊妹。
  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大部分人家的子女都多,少则2-3个,多达7-8个,还有更多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大家庭。人多,过年自然就热闹。在我五岁以前,我的祖父母已先后离世。我父亲兄弟姊妹六人,父母不在了,过年便是各自为政的每一个家庭。我家呢?兄弟姊妹也是六个,能够玩得转的当是五个。哥哥随父亲在城里读书,我虽是老二,却成了实际上的老大。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三四岁的我,一边追着牛尾巴读书,一边帮着母亲料理家事。同时,还在生产队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那个年代,物资较为贫乏。然而,生活在新社会的人们,过年也是极其有趣的。腊月二十三是大年头,生产队杀了一头猪,每家每户能分上半斤八两的肉,算是辛苦一年的犒劳吧。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便开始“忙年”了,豆腐、粉折、挂面、糯米粑粑等是农家人可以做,也能够做得起的“年货”。因为父亲不在家,缺少劳力与技术,我家便只能做些糯米粑粑、粉折之类的东西。
  腊月的乡野,村村喧闹,户户炊烟,人头攒动,鸡鸣犬吠,好一派喜庆忙碌的景象。
  一般,要到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或是年三十的上午,父亲才能回到家中。在父亲还没有到家之前,我的主要任务是写对联贴对联。一个上午,先写后贴,家里无论内外,只要是门,都会贴上对联,就连鸡舍、猪圈的门都不会让其成为空白。对联的内容除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词里的金句,便是课本上的话语。无论写什么,都是工整、喜庆的。门前屋后的拐拐角角,横横竖竖,不能贴对联的地方,一律挂上红纸条,像舞动的彩练,把过年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我家的年饭是放在中午的,而忙年饭的人却只有母亲一个人。母亲一大早便忙开了,先是烧好两瓶开水,接着将一些“咸货”放到锅里煮熟。然后,才是重头戏——煮年饭。年饭要煮得比平时一家人一顿饭多出一倍的量,差不多满满的一大锅。年饭多,有两层意思:一是饭多吃不掉,表示年年有余;二是年初一到年初三这三天不淘生米煮饭,寓过年不杀生之意。菜呢?讲究“八大碗”、“十个碟”。也就是说烧、炒、炖的菜要有八份,且都是用那蓝边的大瓷碗盛着,再拼上十个小碟的配菜。
  不用说,碗、碟的数量是够了。可碗里面的东西,几乎都是蔬菜,只有少量的鹅、鸭、猪等肉制成的“咸货”,找不到一丁点烧、炒、炖的新鲜肉食。这咸货呢,也只是盖在碗上面的一层,真正的“外鲜亮,内秕糠”。碟子里配的则是萝卜、青椒、花生、麻饼、切糕,以及豆腐渣等等。即便如此,也是整整齐齐,满满当当的一大桌,既丰盛,又好看,引逗得我们口水直流。
  父亲到家了,才是开启过年的时刻。父亲带回来的年货,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在家里不曾准备的:几瓶“明光大曲”酒,几条“玉猫”香烟。
  据说父亲的酒量不错,但平时不喝酒,也无此嗜好,只在一些不能推脱的场合下才喝上几杯而已。烟却是丝毫不沾,而且还成为“家风”,导致我们兄弟几个成年后也不抽烟。
  母亲一年到头都在田地上劳作,哪里会碰烟酒?因此,烟酒与我家的正常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是为正月里来客准备的。
  父亲很传统,吃年饭,他会按部就班地做完了必须做的一些事儿,方能进入主题。当他在大方桌上首的主席位上坐定了,这才向我们挥一挥手,说:“放炮吧!”
  哥哥领着我们兄弟几个到门外的场地上,开始点放我早就赶集买来的“二踢脚”了。
  就在“嗵、叭”的炮声中,母亲差不多忙完了一切,端来最后一个菜,放好了,也在父亲的右侧坐下。我们兄弟姊妹,从大到小,自觉有序地选择着自己的位置,既无人乱坐,也无人抢夺,就像梁山泊上摆好了座次似的。我们坐下了,依然是静悄悄地看着父亲,等待着命令,只是鼻腔里无法阻止那扑来的阵阵香味。
  父亲先是看了一眼母亲,又看看我们,脸上带着微微地笑,说道:“好快呀,过年了。你妈。”他称呼我母亲为:你妈!“你妈,辛苦了。孩子们,又长了一岁。吃,好好地吃,快快地长大!”说完,他先下筷子,在自己面前的一碗豆腐里夹了一块,轻轻地送到了嘴里,慢慢地嚼着,却没有及时往下咽,眼睛还在看着我们,似乎是在品尝着豆腐的咸淡,又似乎是在考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父亲发了话并起了头,我们这一帮早就急红了眼的猴仔子们,一窝蜂似的扑上去了。先吃有肉的,再吃豆腐、千张,然后才吃萝卜、青菜。一桌子人,近十双筷子,上下交错,左右开弓,横飞乱舞,见缝插针,没有多大一会儿,碗呀,碟呀,差不多都是底朝天了。
  狂风暴雨之际,父亲、母亲都只是象征性地动着筷子,并没有吃下多少东西。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拿起黑泥色的小酒壶,给我们每个人倒上一杯酒,便放在我们的面前。呵呵,这可不是“明光大曲”哟,是我在大队部的“代销店”里买来的散装酒“山芋干”呢。看到酒了,先是哥哥站起身,双手端着酒杯,看着父亲母亲,说:“爸爸妈妈,过年好!”然后,一仰脖子,喝了。轮到我了,可我还不会喝酒,也不知道这酒是什么滋味。但是,事是要做的,便学着哥哥的样子,说了一句:“爸爸妈妈,好吃!”是说溜嘴了,还是……嘿嘿地笑了一声,也喝了一口。不过,没敢真喝,只用嘴唇和舌尖尝了一点点,却也辣得舌头麻麻的。随后,弟弟妹妹们,能够端起酒杯的,也都依样画葫芦似的,给爸爸妈妈敬了酒。
  敬完了酒,菜还在吃着,母亲则起身去了厨房,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饭。还一改往日我们自己盛饭、端饭的习惯,亲自将饭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吃了许多菜,基本吃饱了。不过,吃年饭嘛,饭是一定要吃的。只不过每人碗里的饭,只吃了一点点,一大半都留作“仓底”了。
  晚上,大方桌摆在堂屋的中央,平时不用的灯盏早已收拾整齐,且灌满了油,天还未黑呢,倒点亮了。父亲坐在上首的主席位置上,以他那“老佛爷”式的姿态,等待着除夕夜的来临。没多久,父亲的亲兄弟、堂兄弟,以及侄子、侄孙一干人等便陆续地上门了。他们在桌子的左右两边,按照辈分、年龄,自然的找着位子坐了下来。名义上,大家是来共同守岁的。其实呢,是来聊天的,既了解和分享相关的信息,也有了团圆的意思。当然,来到我家不可能只是空坐着,桌子的中间,放着一大堆我母亲早已准备好的花生,还有两盒“玉猫”。
  父亲坐着,凡来一个人便说上一句:“吃过了吧!”既是打招呼,也是表示欢迎。人们坐定后,先是伸手在桌上抓起一把花生,吃起来。吃完了,拍了拍手,又随手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点着了,吸着,品着,似乎过足瘾了,便无话找话地说上一两句。有人说:“今年这天不错,无风无雨的,是个好年!”有人说:“四爷家的炮仗,像是闪光炮,太响了!”还有人说:“五哥家的年饭是晚上吃的,怕还在吃呢。”
  大家就这样聊着,话题主要是过年的事。还有,则是这一年来的旧事新闻,以及村头巷尾的琐琐碎碎。不过,谁都没有忘记吃一把花生,抽上一支烟。直到夜半时分,方才一个、两个的,悄然离去了。
12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花开花落】花开花落又一春

下一篇: 《 “小彤”的由来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往事如烟,记忆犹新。百姓家的过年,在忙碌和一日三餐里聚散着浓浓的亲情。那时的乡村,因为团聚和各种各样的讲究,不但热闹而且带了颜色。新社会了,生活变好了,形式也许有变化,但每个人对年的期望和新春的祝福传承不断……回味着这样的一年一年,过年的小插曲,实实在在的日子,让人更加懂得珍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花落无声

    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年的仪式感也在淡化。但无论平时琐碎的日子,还是已年又一年的年夜饭,真实平淡也就是百姓家的幸福。

    2021-03-15

    回复

  • 落叶半床

    岁月匆匆,珍惜拥有。

    2021-0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