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凉州》卷一:凉州之乱

第01章:起因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1-05-11   阅读:

  
  凉州对于中国,是一个特殊存在!
  历史上,凉州的兴衰,决定着中国对边疆西域统摄能力的强弱!
  自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群雄竞起,河西地区民族矛盾,部落冲突不断,东汉政府对凉州的管理基本名存实亡,几乎失去了驾驭凉州的能力,朝廷先后三次兴起“弃凉之议”。只因凉州是“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战略地位太重要,弃凉之议,才被有远识者断然否决。到献帝时,终嫌凉州乱而隔远,把“凉州”废了,“别以为雍州”(《晋书》卷十四《地理志》)。凉州,没了名字,如后娘的破院,基本处于无政府主义的瘫痪状态。
  直到曹魏统一黄河流域,重将凉州从雍州划分出来,228年,魏明帝曹睿任命58岁曹魏重臣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出驻凉州,对瘫痪散乱的状态进行整顿,凉州才死而复生。徐邈执政凉州12年,“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但社会动荡的余波仍未止息。比如:
  凉州金城郡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严重。
  凉州敦煌郡远隔西陲,二十年旷无太守。
  凉州武威郡三种胡横行乡里,贼寇隔断道路。
  这种荒芜混乱的现象,在刺史徐邈被调离凉州后,又持续了二十多年。到东汉灭亡,一个新的朝代----泰始元年(265年),西晋的建立,凉州才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266.02.08),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自此,司马炎睡着躺来了帝位,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定都洛阳,是为晋武帝。
  “三阳开泰,一元复始”,晋武帝的理想确实很丰满!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最直接的执政经验,就是总结前朝的政治得失。汉朝之亡和外戚脱不了干系,曹魏就对外戚大加防范。曹魏亡于宗室过弱,司马炎就大力加强宗室,大搞分封制。将自己的弟弟、儿子、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等27人,全都分封到外地为王。而且,西晋的诸侯王还不同于汉朝,不但有政权、财权,还有军权,都是当地的军政长官。
  这就是司马炎刚即帝位后的第一波政治体制改革。宗室子弟均为王者,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一千五百人。司马炎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为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为司马氏创业做出贡献的勋臣贵戚,也均加封进爵,为公为侯。
  但很快,晋武帝发现,权力放的太大了,他这躺来的皇帝,除了后宫佳丽五千(灭吴后,又笑纳东吴美女五千),整日坐着“羊车望幸”外,还真没他什么事了。又迅速收权,将军权收归中央。但权力这东西,下放去易,收上来难。晋武帝下令罢减州郡所领军队,少数边郡虽仍有军队,也被大大削减,引起了地方诸王的不满。封王们只好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形成了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地方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
  司马炎搞完政治体制改革,又开始搞第二波司法改革。一方面命令贾充、羊祜、杜预等人编纂法律,一方面在暗中做讨伐东吴的准备。又过了两年,《泰始律》经贾充等人之手完成,司马炎大喜,遂颁布《泰始律》在全国通行,“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政治、军事、司法体制改革搞完,司马炎开始布置灭吴的军事行动。经过长达10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至太康元年(280年),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灭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长达八十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灭吴之后,司马炎在全国开始搞土地改革,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司马炎公布“占田法”,推行“课田法”。官品分九品中正制,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土地递减五顷,至九品,可占田十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皆归农民自己所有。朝廷同时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力,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
  “占田法”与“课田法”的推行,是世族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优厚待遇得到保障,客观上维护了统治者利益上的平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司马炎执政初期,反对奢侈,厉行节俭,甚至一把火烧了医官程据献给他的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并以此为戒,下了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犯者必须判罪。
  土地改革初期,也给农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农民欲望不高,只要有一亩三分地,能吃饱肚子,缴够地主的,剩下就是自己的,精气神就出来了,大力开垦荒地,家庭生活很快改观,出现了繁荣景象。史书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河洛地区“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
  世称“太康之治”,还夸张地有了“天下无穷人”之谚。
  但是好景不长,晋朝的繁华,“天下无穷人”的盛世,很快成了“昙花一现”。凡事都逃不开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土地改革,使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影响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经济的快速繁荣,导致了西晋皇室的快速腐败。世家大族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最后,连司马炎也不能独善其身了,其家族形成了庞大的权贵集团,骄奢淫逸,政风腐败,党派乱起,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西晋一时的繁荣,客观上,急需补充内地劳动力和人口的不足,便鼓励、招引、甚至强迫大量游牧部落内迁,以充实边郡。西、北以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为主的各少数族人纷纷涌入中原,史称为“五胡”。五胡内迁后,逐步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加上战争结束,土地改革,剥削减轻,户口恢复,等等因素,致使西晋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比三国末年(767万人)增加了1710万人。其中,匈奴人增加最猛,史称“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关中、凉州因少受战乱,也成了众多人民前往避难之所。致使关中和凉州两地,鲜卑人口增长最快,已占当地人口一半以上。
  但是,“五胡”等少数民族高兴而来,扫兴而居。
  因为人口大量迁进,而土地准备不备。“五胡”很快发现,他们没地可耕,没牧可畜,低人一头。涌进关中、凉州的鲜卑只能被世族收作奴婢。而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和五胡等外族,而是允许农民和外族占垦荒地。法律规定: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32斤)。不管田地是否占足,是水地,还是旱地,有收成,还是无收成,均按法定课田亩数定额征收,而不以实际开垦亩数上税。
12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精华:韵无声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作者用平缓的语调,写出了斑驳历史的烽烟。每一座城,都有一段浩浩荡荡的经历,落墨成厚重的往事。凉州的往事,被笔者勾勒的立体,读之,仿若亲历!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作者根据时间的脉络,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读者重新构建了历史时空,表达了他执着的文史情怀,也让读者再次走近凉州和理解凉州文化。读完全文,我在想,研究城市历史的意义何在呢?唤起任何一种城市在人们心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怎样也绕不过它厚重的历史感,也无法割裂这种历史感去探讨一个城市的发展。推精共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