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情感散文 > 金瓜豆角红薯

金瓜豆角红薯

作者:寒鸦凫水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21-05-26   阅读:

  
  前两天读马绍民先生《门源馍馍甲天下》一文,击节称赏之余又着实勾起了我肚里的馋虫跟心里的念想。
  我是地道老醯儿,生于大山深处,长在黄土塬上,有一副正经八百的山西脾胃。什么是山西脾胃呢,说好听就是爱吃面食,喜欢用醋调和拌饭,顿顿辣子下饭。看看,这脾胃好养活、不讲究,是咱过小日子的“百姓胃口”。其实,山西脾胃也是吃饭挑食,不爱吃绿色蔬菜的代名词呀!不过,这挑食的毛病跟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
  山西地形狭长,海拔高,山岭纵横,气候干燥,适合耕作的土地并不多。雁北苦寒,晋南温热。所以晋西北以牛羊肉、油糕、荞麦等“硬货”闻名,晋东南则胜在花馍、糕饼等“精细”口味。纵观全晋,蔬菜、浆果等作物的花样和产量是没法跟南方比的,但是剑走偏锋,却也催生了冠绝全球的山西面食。
  不过,我不想说面食故事,山西人谁还没吃过十来种面食呢,不稀罕!
  我想说说金瓜条条、豆角丝丝和红薯干干的故事。
  金瓜也是一种南瓜,但不是市场上卖的又甜又面的南瓜。
  新鲜金瓜是什么味儿,我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趁新鲜吃过!那些年,金瓜的唯一作用是成为冬天的储备粮食。家家户户秋天收金瓜,都要把金瓜切成拇指宽、寸许长的条状物,晾晒在窗台上、场院里。逢着秋高气爽的天气,金瓜几天就脱去水分,蜷缩成干巴巴的灰色菜条,看上去既没有鲜脆可人的容颜,也没有肉实饱满的身材,根本不会让人产生任何食欲。
  就是这不起眼的金瓜条,也要仔细收在笸箩里置放到阴凉的房间,小心收藏。这是过冬的主要“时令”大菜!
  豆角丝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摘下新鲜豆角,当然不会立即下锅、入口,而是要仔细挑拣、抽丝、剪成细长条,经过晾晒,变成卷曲、皱巴的细条。豆角的颜色从青翠变成灰绿色,看着像虫草,却完全没有虫草的高贵价值。
  入冬以后,金瓜条和豆角丝派上了用场。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客人,都是要靠这两样干菜待客的。
  山西人好客,家家穷得厉害,却很讲究待客之道:
  乡邻来串门,都要三步走:上炕、抽烟、拉呱。炕是火炕,烟是土烟,拉呱是主菜。拉呱的时间范围从日出侃到日落,地理跨度上到国际事务,下达十里八乡的鸡鸣狗吠,全都会网罗在烟雾腾腾的乡情里。
  远客来访,要用白糖水招待。白糖是定量凭票购买的,必须藏在家猫、野猫、熊孩子探不着的地方。待客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子搲半勺糖搁在碗里,多倒点开水,仔细调匀,再把小勺子拿给旁边掂着脚巴巴看着的娃娃,让他抿一嘴,能省心一整天呢!
  亲戚上门,老师家访,是一定要留饭的。不同的是,老师来了,会多摆出一碟子点心。老师对这点心不感冒,却馋坏了看热闹的孩子们,他们故弄玄虚地围在老师身边,眼里盯着点心,嘴里流着口水,盼着老师用她那捉粉笔的手捻一块赏给身边的馋嘴们。可惜,老师也知道,要把这盘点心省下来留作下次待客,这对于家庭,对于干巴瘦的家长们是多么重要啊!
  点心可以省下来,糖水可以留给娃娃们,饭是必须要吃滴。这是主人家的面子问题!
  说到吃饭,话就长了。乡邻们都过得十分清苦,从饭桌、锅灶就能看出端倪。用手在灶台、饭桌、锅碗边抹过,除了锅灰,一点都不觉油腻。因为碗里基本见不着油星,更谈不上油腻!平时主食多为粗粮,以玉米面擦尖儿为主。煮一锅擦尖儿,调点盐、醋、辣椒面,搅拌几下,唏哩呼噜下肚。一年365天,除了过年过节,天天如此。
  当然,待客就另当别论了。
  全年连年节算在一起,吃肉的次数用一只手就够数了。亲戚们朋友来了,主食还是面,但是有菜!
  面是白面(俗称好面)。把珍藏的白面用面筛子细细筛过,揉劲道、擀平展,切成均匀细长的面条,看着都香。
  就算待客,也不是十盘八碗的大菜,所谓待客的菜,也只是一锅烩菜而已。但对于整年都见不着油星的人们来说,这就是一锅珍馐美味!
  锅里浅浅得淋一点菜油,油热了,搁点花椒、大料、葱、姜,滋啦一声,青烟袅袅,嘿,满屋子喷香!接着放肉丁,伴着锅铲叮当声,热油煎肉的香味飘出,就这一下,全村都知道谁谁家来贵客啦!最后,把清洗过的金瓜条、豆角丝、土豆块、粉条、豆腐块放进锅里,满满舀两瓢清水,撒一把盐,盖上锅盖慢慢炖吧!
  铁锅里传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比不得夏天蛙叫那么清脆,也比不得秋蝉响亮,更比不得春天黄莺歌声里的清越,但是,这铁锅里的交响乐才是当天的主角!它引人共鸣,肚子里也跟着发出一阵阵肠鸣音。有点文化的人,恐怕会拽两句“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吧!可惜,这些玩意儿的魅力值,实在抵挡不过一锅既没有海味又缺乏山珍的大烩菜呀!
  不论饭好不好,排场一定要做足。先把火炕收拾利索,摆上炕桌,客人们盘膝坐在桌边,聊着陈年旧事,感叹着还没有丰收的丰收日子。口里都是日子,眼里都是孩子。做饭的悄悄挟一块肉喂到小儿子嘴里,一秒不到,大中小仨儿子张着三张小嘴围到锅边,当然要被挥舞着锅铲的厨娘赶到院里去了。客人们看着哈哈大笑,爽朗地喊着“给娃吃块肉怕啥了”却也更期待热腾腾的烩菜和香喷喷的白面条了。
  借待客之光,喝点糖水,吃点点心,混一顿白面条、大烩菜,是多么美滋滋的回忆呢!只是这样的享受机会太少了,像在梦里一样,还是红薯干干更靠谱一些。
  这里说的红薯干,完全不同于现在干果店售卖的薯条、薯干,包括鼎鼎大名的岭峥炒栗也做不出这个味儿。
  红薯算是北方特产,山西更是普遍。地里收回来的红薯千奇百怪,有大有小,一些拇指粗细的小红薯不好处理,就会被做成红薯干。先把这些小个红薯洗净,上锅蒸熟,然后摆在向阳的地方晾晒、脱水,完全干透再收到阴凉通风处存放。
  家家都不缺红薯,红薯干更是极大丰富,因此孩子们的零嘴儿都是红薯干。这东西拿在手里像一截硬邦邦的树枝,使劲咬只会硌得牙疼,只能放在嘴里慢慢抿,那感觉是真正的先苦后甜:首先是饱含着秋天风尘落叶的干巴巴的尘土味,别着急,用舌头裹住红薯干,感受它那粗粝的表皮,耐心品味一会儿就会从味蕾上传来一丝丝甜。接着,那一截“老树枝”开始软化,唇齿间渐渐渗出红薯独特的香甜。
  它像水果糖一样,似乎抿着抿着,越来越甜,却又不会融化,只是越来越柔软,还会悄悄传递着它的醇厚的香。
  最重要的是,一块红薯干在娃娃们的小嘴里可以足足地抿半晌午!
  金瓜条、豆角丝给那个年代贫苦的老乡撑起了门面,熬过了漫长的冬夜。充足供应的红薯干陪着多少憨憨的少年度过了多少个向往大烩菜、白面条的日夜。又是这数不清的老乡跟憨憨们用肩顶着这个国家站得这样挺拔。
  
  审核编辑:韵无声   精华:韵无声

上一篇: 《 拥抱太阳岛

下一篇: 《 冬至如年

【编者按】 往期编辑   韵无声:
作者的文章有一股平和的味道,充满浓厚的烟火气。一如金瓜豆角红薯干干的故事平常又接地气。作者介绍了晋人的待客之道,为读者呈现了一副生动的山西民俗画卷。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7

  • 落叶半床

    极具地方特色。感受到那好客的场面就在眼前。

    2021-05-27

    回复

  • 吟湄

    好文章!

    2021-05-26

    回复

  • 韵无声

    山西的地界我去过太原和五台山,前后待了差不多十天,我就记得我吃了好几顿刀削面,不知道是不是正宗的。

    2021-05-26

    回复

    • 寒鸦凫水

      @韵无声  山西面食里,刀削面的名气最大,但论口味却敌不过剔尖儿、揪片儿、抿尖儿、猫耳朵……如果再来山西做客,我带您尝尝这些特色面食

      2021-05-27

      回复

    • 韵无声

      @寒鸦凫水  那敢情好

      2021-0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