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凉州》第18章:文治兴邦,力推儒化齐俗

《凉国春秋》卷四:崇文尚儒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1-06-02   阅读:

  
  “古之建国君民者,必教学为先。”
  “将以节其邪情,而禁其流欲,故能化民裁俗,习与性成也。”
  “是以忠孝笃焉,信义成焉,礼让行焉。尊教宗学,其致一也。”
  西晋永兴二年辛丑(305年),张轨连续取得了镇压陇西太守韩稚、平定河西鲜卑叛乱两场胜利,内乱外患都已平定,州境复归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中原的患难,还未染指凉州,正是推行儒学的好时机。张轨召集群臣与各郡太守开会,专题研究大办儒学事宜,就讲了开头这三句永载史册的话。
  当然,第一句话“古之建国君民者,必教学为先”,不是张轨的原创,他在洛阳为官时,有人就给皇帝这样谏言过,是好话,张轨就牢牢地记下了,拿来用到了凉州。但张轨能把“教学为先”记于心中,引入凉州,明确摆到治理凉州方略的第一位。这一认识,即便放在现在,亦是站位高远的。毫无疑问,这是造福凉州的好事,大事。官员们立时赞成,众声拥护,积极支持。
  具体模式上,张轨讲的也是拿来主义。过去咸宁、太康、元康年间,世祖武皇帝圣德高明,崇奉儒学兴办学校,致使社会走向太平。设立明堂,营造辟雍,开始告朔班政,举行乡饮大射,建筑西阁东序,搜集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塘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等,乡村有庠序学校的仪式,搞的很红火。这些都是他亲眼目睹了的,而且,还跟着他的贵人张华,亲自参与过。经验是现成的,只要搬到凉州用就行。
  官员们都说,明公对凉州的谋略,忧心,实乃凉州的福音也。逢乱世崇尚武事,逢治世崇尚文教,文武交相为用,实乃久长的治世之道。眼下,凉州已安,战事不再,高门大姓、武功豪族的子弟,即便皆有斩将夺旗的才能,从军征戍的本事,也无用武之地,如果不趁着凉州太平,他们年轻的机会,给他们传授经学,讲明道义,修习礼乐,就会耽误凉州的下一代。
  但官员们恭维过后,又担心全盘搬来中央的做法,不切实际,因为凉州的教学基础太差了。兴办教育是急迫之事,得一批硕儒大德,经学博士,师资何来?古代的俊贤之士,须三年才能学通一经,培养师资,也得几年啊。而且,自从凉乱以来,凉州经学废坏尤重。经籍散灭在羌胡马足之下,图谶之学无人传承保护。姑臧老城又破败不堪,也无办学之地啊。
  现实也是这样。其时,西晋太学中,虽然已培育了一大批敦煌子弟。在洛阳,以索、张、汜三氏构成的“敦煌五龙”,早已是海内高门大族。这五龙,就是敦煌人索靖,与他的同乡汜衷、张甝、索紾、索永等五人。索靖少有逸群之量,五人一同在太学学习,声名远扬海内,号称“敦煌五龙”。但是汜衷、张甝、索紾、索永等四龙都已死了,剩下的索靖一龙,虽然学识广泛,博通经史,通晓谶纬之学,是天下皆知的善章草的著名书法大家。但不幸,去年(张轨到姑臧的第三年)索靖也死了,年六十五岁。指望“敦煌五龙”已经成空。
  张轨说,“敦煌五龙”死了,但影响力永在,这三大族人、敦煌人在太学上过学的仍有很多,文化人仍然很多。这些敦煌大族可谓人物辈出,独树一帜,群星璀璨。众位不要忘了,匈奴刘聪相继攻陷晋都洛阳及长安后,许多出仕晋廷的敦煌大族,为了图谋家族,保全性命,被迫退出中原,眼下正在回归凉州;还有大批中原学者避地河西,他们在文学、史学、哲学、文字学、历算学等领域中多有成就。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率先恢复官学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选拔贤才的工作,各郡特别是敦煌郡,要加强联系,摸清回归凉州的仕子和中原大族,动员、征辟他们出来为凉州效力。
  敦煌郡太守说,在来姑臧之前,我已按明君令,提前做了些工作,他们中,积极拥护者众,但也有一部分人,如汜腾(一作氾胜)、索紞等儒学大咖,回到老家,却隐居不仕,多次动员,还是不愿出来为官。他们隐居不仕,对敦煌汜、索两大家族的影响甚大,其它欲为仕者,思想亦产生了摇摆。
  张轨深知,不论河西的稳定,还是教育,非仰仗河西著姓不可。会后,张轨亲自率领官员,深入郡县,招贤纳士。不惜用高官厚禄和崇礼卑辞,罗致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屈驾枉顾,受拒于柴扉而不悔。比如氾腾这人,字无忌,敦煌人,举孝廉,除郎中。值天下兵乱时,辞去官职,返还乡里,过着“柴门灌园,琴书自适”的逍遥生活。郡县官员征招不成,张轨就亲自出马,不远千里,率官员亲自到敦煌汜腾家里,礼贤下士,请他出仕,让他任凉州府司马。
  但汜腾还是不愿出来做官,谢绝张轨说:“门一杜,其可开乎?”
  汜腾虽然没有请出来,但张轨礼贤下士的谦卑作风,已经传遍了凉州,感染了他人。再加张轨的“四大股肱”已经到位,崇武将军、司马宋配、汜瑗等人积极投身政治,已经影响了敦煌宋、汜家族。除汜腾外,敦煌三大家族的后人,还有其它的一些儒家世族子弟,都想从仕为官,希望依靠地方政权发展自身家族。另外加上凉州大姓贾氏、阴氏,敦煌大姓张、索、令狐三氏,西平大姓田氏等河陇大族中,有不少人都愿意出来为仕,使得张轨选拔师资和人才的“菜篮子”里,有了充足的“萝卜、白菜”可选。最终,受张轨征聘者中,敦煌籍官僚仍然居多。可以说,敦煌官僚,张轨老家安定官僚,武威官僚,缔结成了前凉肇基的政治联盟和教育联盟。
  张轨征招河西著姓人才,也不拒绝流徙河西的中原冠带。自永熙到永嘉,中州兵乱,秦陇倒悬,为逃避战乱,许多官僚携家渡陇,投靠张轨。张轨妥善安置他们,举其贤者,委以重任。如陈留江琼,原任晋冯翊太守,“永嘉大乱,琼弃官西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另如杜骥,“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地河西,因任张氏”。像杜预这样的家族,无论其族姓阀阅的高贵,还是官爵势力的显赫,抑或是文韬武略的成就,在西晋朝野都属一流。杜骥一门在前凉任职者还有杜勋、杜坦等,整个家族在前凉灭亡后才重返关中故里。在凉州共历四世,世世为官,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正如杜骥兄杜坦自已所言:“本中华高族,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业相承,不殒其旧。”这样一来,西州官僚势力又与中州官僚势力结合起来,更加夯实了前凉的政治基础,使前凉政权更有代表性和号召力。而且,由于这些家族学术根基甚厚,也壮大了河西的士林教育队伍,成了诸凉国王振兴凉州、推行儒风的重要支柱。
  张轨还沿袭了魏晋旧制,实行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
  凉州两府(太府和少府)建立后,为挖掘儒学人才,教化民心,弘扬正气,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张轨要求各郡县“有司”行政部门,推详立州已来在志气、才德、忠孝、婴祸、节义、雄勇、奸佞等各方面有突出表现、民间口碑甚佳(或甚坏)的人物,计资定品,尤重“忠”“义”“节”传统,将情况具状以闻,进行详细摸底调查。简单说,就是根据名实两方面的要求,将品行高尚、才学优异、忠诚担当之人,全部调查摸底,储备起来,为提拔官员、任用人才建立了人才库;将险恶小人、奸佞之徒公之于世,严厉惩罚。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引导人们向善,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张轨要求调查上报的这七种对象,其中正面六种,反面一种。
  一是志气。清贞德素,遗弃富贵,退隐世外,以保持节操者;
  二是才德。高才硕学,著述经史,成就突出者;
  三是忠孝。临危殉义、杀身为君,忠于家国者;
  四是婴祸。忠心进谏而被婴祸(被人诬陷)获罪者;
  五是节义。交涉应对,抗诉机变,而避免祸患者;
  六是雄勇。武勇机智,权智敏行,为时排除祸难者;
  七是奸佞。奸谄误主,陷害忠贤者。
  其时,张轨还没新设武兴、晋昌两郡时,凉州所辖共有九郡四十八县。这七种对象“察举”清楚后,自下而上,由县报郡,再由九郡汇总,以郡府正式文件上报州刺史府“征辟”。对前六种择优录用,量体裁衣,在郡县中给以事做,或官,或师,或榜样,即加强了为政团队的力量,又扩大了儒学教育的范围。对最后一种反面典型,则公开惩治,严重者依法制裁。
12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选拔人才,重用人才,能得贤能之士,以付忠心,此为得道。善用拿来主义,借古人之智,用于今日之事,亦是张轨本人的才情。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