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世界的灵魂独舞

——瘗花秀士近期散文综述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22-02-20   阅读:

  

Ⅴ一条失去控制的生命之河——顺水漂流

  从《山这边》开始,瘗花秀士才决定强化一个写作目标:在选材上有意识地回归,溯洄到二三十年前,到上世纪去梳理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等各个阶段中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看得出,过去让他急于逃离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前半生用半生抚慰童年,后半生用童年抚慰半生,正走在这条路上的瘗花秀士,注定了他的忧多乐少。
  1994的某个周末,作者去一间乡村小学接父亲回家,就是这么一次平平常常的徒步,竟让他此后常常追忆并泪流不止。回程中发生过很多触动过他的过程细节、言语交流和情感碰撞,让他多年来一直有想写的冲动,却因记忆模糊和破碎而难以成文。经过二十多年的记忆搜索与文本构思,终于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之前,完成了这篇让人肠断的长文。但作者在全文的四个章节里,单数章节选择了即时情景再现,而双数章节则插入事后追溯前尘的今昔穿插的结构方式,还是对记忆链不够完整和细致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同年创作的《山这边》与《顺水漂流》,比之前的作品对瘗花秀士更具纪念意义,这两篇文章,前者是对自己被风吹散的青春的祭奠,后者是对在底层中挣扎一生的至亲缠绵的哀思,这是典型的忆旧,人生经历需要沉淀,在阅历更为丰富思想更加成熟之后,再来回味曾经平淡无奇的生活,竟能读出无限的况味。
  可以看到,作者把一次久远而模糊的徒步写得极为细致,他尽量调动自己的记忆和对家乡农村景象的知识性理解,对沿途风光尽心描绘,如对大河、田园、蛱蝶、水车的勾勒,父亲对沿途人事温柔的讲述,父亲与同学酒到杯干和难舍难离的真挚感情,都充满了古典田园般的意境和文人士大夫式的情怀。
  这样的时光无疑是唯美的,惬意的,也是难得的,从后文来看,作者也承认这是一生中“与父亲心灵靠得最近的一次,也是语言交流得最多的一次”。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来了解这位父亲的性格与这对父子的关系。
  从“父亲”对学生和当地乡亲了如指掌的程度,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教师,也是一个与基层农民没有丝毫隔阂的热心人,他把自己的社会属性发挥到了顶点。与儿子探讨求证悬棺的存放方式,说明了他是个对文化充满兴趣,没有低俗趣味的人。然而,在这些的背面,是他不擅长做家务,不善于表达情感,不会溜须拍马拉关系的另一面。他一生从来不曾求人,因而一辈子也调不进城。这在当今社会几乎是致命的,这导致了他对家人的关心和付出必然会受到削减,家庭关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从“父亲”在“我”写下歌后的反映,以及青年们把醉酒的他背回家时的心照不宣,可以隐约看到这种影响。
  作为儿子的“我”,对于父亲一定程度的角色失位,虽然反应得不强烈,但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一个不够贪婪和自私的家庭,必然要被靠侵占他人利益获得成功的社会抛弃,因而,失学又无业,使得“我”满怀着“有志不获聘,有德不能行”的迷茫与消沉。然而,“父亲”的教育或者身体力行显然在“我”身上起到了作用,即便没有工作,即便一贫如洗,我却不曾“像别人那样靠赌博、诈骗、偷盗、收保护费度日甚至发家”。没有私心,无法学坏,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也许并不是明智之举,学校不接受满腹才学的“我”、“我”在招考中以远超其他学生的高分被刷掉、给他人开了无数次后门的教育官员对撕破面皮去跪求的“父亲”的鄙视,就是现实对利他主义者的惩罚,最终,儿子远走他乡,父亲贫病离世,成为可以预见却无法更改的结局。
  正如文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河流之中,没有停歇的权利,没有靠岸的港湾,无论过程中邂逅鲜花还是撞击顽石,都不由我们自己作主,所有的生命只如河水,从未知的远方不可预知地奔涌而来,又向未知的远方不可逆转地流淌而去,我们所有的心血,只是为了努力而无效地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人间。”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因为善良,我们只能接受欺凌,因为正直,我们只能收获压迫,在这个功利社会,哪怕只想得到一个正常人安安稳稳的生活,都需要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完全失去对自己生存与命运的控制,更没法给家人起码的奉献和报答,只能像浮萍一样,为潮流裹胁,被人海淹没。最后一节对于父亲去世的悲痛,作者没有在葬礼上表现出来,但他那份永难释怀的锥心的痛,已经透过文字让许多人感受到了。

Ⅵ问山问水,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坐看云起

  除了《顺水漂流》之外,还有一篇文章是瘗花秀士二十五年来一直想写的,那就是《坐看云起》,准确地说,是这篇文章里的那段岁月,那些经历。早在199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之前,他就曾就这个题材写过一篇散文《转经》,这是个用本人真实经历,假他人身份虚构的关于爱情与背叛、执着与放下,由两封书信组合成的实验性散文。这个文本并不成功,但也不是绝无价值,首先,它体现了瘗花秀士早期的文体自觉意识,然后,它留下了关于观音山的写景与思考相结合的大幅篇章,这些篇章,二十五年后被他原原本本地用在了《坐看云起》里面,构成了首节“引子”的大部分,和第二节“观音山冥想”的全部,甚至在第三节“平浪坝拾梦”中,都还不时穿插进来。
  在2003年《铜仁市报》休刊前夕,瘗花秀士又曾两次在作业布置中再次写到这个题材,两篇短文分别叫做《观音山游品》和《在河之洲》。前者是个可以忽略的敷衍性副产品,它只为《坐看云起》提供了一个月亮谷的片段。后者当时即被认为是篇不错的文章,它不再是写观音山,而是首次将笔触伸向了平浪坝,以平浪坝为舞台背景,写了因一场乡村偶遇而建立在学习交流上面的青年男女间的纯真友情,这个本子构成了《坐看云起》最后一节“岩脚下讨水”的主体,它的开头写景部分,则被用在了第三节。
  除此之外,一些不以观音山或平浪坝为题材的文章,也给《坐看云起》提供了零星材料,比如第三节“平浪坝拾梦”中的越南媳妇一段,来自于2017年的非虚构《左邻右舍的农业生涯》,比如第一节“引子”开头一段,则是改写自2017年的非虚构《孤身穿越所有的市集》。
  瘗花秀士曾提出过“拟旧作”的概念,也即代入过去时态,以当年的经历、感受和思想来写当年事,或者用旧作来改造。这些旧作,有写得不成功的,有因年轻笔力不逮,写得不够丰满的。与其他文章如《顺水漂流》相比,《坐看云起》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它的事件、人物、场景、情绪、风格甚至包括语言都是旧的,因为它就是一篇由无数旧作贯串组合而成,没有一点回首往事的追忆痕迹的旧作汇编。可以说,作者为了写这篇文章,在二十多年里做过多次演习,这篇万字长文,属于全新创作的部分,竟然只有3300字。
  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让他如此魂牵梦萦?
  被瘗花秀士视为心之故乡的平浪坝,就是现在松桃东城新区所在地,在萧条的1996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它背倚连绵的山丘,与城郊公路隔河遥望,开阔而荒凉,除了周边农民在上面开垦出一些农田和菜地外,就是广袤的草甸和卵石滩,可以任由一个人自由地放飞身心而不受任何俗世规则的束缚,可以让一个满怀梦想的人尽情编织独属于自己的一个自得完满的世界。
  那时的作者,爱情已远走,也没有工作,时常遭到流氓恶徒的骚扰,正当他与二中文学社一帮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结成好友,生命多了一丝血色时,最要好的朋友又去了外地上大学,他的世界瞬间又回到原来暗无天日的黑暗当中。在那个贫穷、落后、愚昧、野蛮的年代和地方,人们的话题都离不开行凶与灾难,无论相不相识的人都难以逃脱这种宿命。这个时候,每一条不幸的消息,都足以击坍他脆弱的神经,巨大的无力感使他越发忧伤、迷茫和绝望,他不得不借助山林水泽来疗伤,整日整日往荒郊野外跑,到远离尘嚣的山头和水畔去寻求一个安顿灵魂的家园,观音山到平浪坝这条线,在多次徒步中成为了他的专属线路。
1234
  审核编辑:闲言碎语   推荐:闲言碎语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闲言碎语:
一篇文字后溢满的感情,竟然可以如此的深厚,只是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无法将其看透,灵魂独舞想来也好,格格不入的异端,有着常人不懂的棱角。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