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诗词赏析(三)

诗论

作者:皋南抱朴子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3-02-10   阅读:

  
  总之,日本友人阿倍仲麻吕的这首五言排律是《全唐》赫然在列的、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席重要地位的、在中日友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优秀的五言排律
  
  6,赏析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人人崔致远的律诗
  崔致远,高丽人,字海夫,号孤云,新罗国湖南沃沟人。他12岁时离家来到中国,在中国一共学习和工作了了16年。前期的七、八年是在长安、洛阳求学,后由宾贡(即由中国地方官吏推荐参加中国科考的外宾)及第中了进士。后半期则先后在溧水(今南京市溧水区)、淮南为官,约8年多时间;曾参与唐王朝讨伐黄巢的战争;881年任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高骈(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的从事,后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以崔致远为巡官,奏除殿中侍御史(从六品)。中和末年,充国信使(双方使臣,各带国书者)。崔致远28岁时辞官回到故国新罗。在新罗王朝相继担任诸多要职。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再出为武城太守。后携家隐于江朝郡之伽倻山以终。
  崔致远被朝鲜历代仕林公认为朝鲜汉文学奠基人(或称鼻祖),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艺文志》有崔致远《四六》一卷;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及中国清末刊行的《唐宋百名家集》和《唐人五十家小集》中均收有他的作品。崔致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他曾经将自己的佳作汇编成《桂苑笔耕集》20卷行世。
  他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16年中学习和接受了很大量中国文学。他在汉文学的格律诗词上受到晚唐时期的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的深刻影响,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他的创作为丰富朝鲜的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文学上的极高成就,崔致远得到了朝鲜和韩国后世的众口交赞,死后被追谥为文昌侯,入祀高丽先圣庙庭,被尊为朝韩两国的"百世之师"和“朝鲜文学之祖”。现择取崔致远所作的汉语格律诗若干首,略作赏析,以飨读者。
  (1)秋夜雨中
  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秋夜雨中》应该是崔致远在唐朝学习和工作时的早期作品。首联的两句“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叙述了他作此诗时的艰难岁月和既仕途坎坷又举目无亲的窘境。第二联“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表达了他虽遭遇困顿,但仍不坠万里雄心的进取精神和求索情怀。诗中的“秋风”是写时序的艰危;“少知音”是写其理想和才华尚不为人知的苦闷;“窗外三更雨”是描写环境的黯淡,实际上反映了内心的苦闷;末句“灯前万里心”是写其有一腔鸿鹄之志,和大鹏展翅之心,并愈挫愈勇。这一句是全诗的亮点,也是他性格上的最可贵之处。这首诗韵押十二侵,写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洗炼,感情深沉,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绝句。
  (2)江南女
  江南荡风俗,养女娇且怜。
  性冶耻针线,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多被春心牵。
  自谓芳华色,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家女,终朝弄机杼。
  机杼纵劳身,罗衣不到汝。
  在赏析崔致远的这首五排之前,为了说清楚唐人在律诗发展上的巨大成功和唐人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及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请让我先行引述一下唐人在律诗上所形成的规范和他们在对仗上的基本态度。
  我先鉴赏一下李白的一首比较特殊的五律。
  例一,《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的这首诗被收在《唐诗三百首》的“五律”一目里,这说明编者也是把它当做五言律诗收集的。这首诗押的是平水韵中的十二文,格律上也严守四声律和粘对律。这些都是符合律诗的基本要求的;诗中唯一的突出特点是这首诗四联皆不对仗。但唐人并没有因为它四联皆不对仗,就否定它是五律,而是把它当做律诗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保存下来了。
  再欣赏杜甫的一首四联皆对仗的历来被公认为七律第一的诗篇
  例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这首律诗。一首诗中联联皆对,一句诗中字字皆律。它历来被公认为律诗第一。这也是唐人律诗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再看另一首老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例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老杜的这一首七律除首联不对仗外以下三联都对仗。这是唐人律诗中的第三种存在形式。
  下面,我再和大家一同欣赏崔颢的一首七律
  例四,《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诗,只有颈联是对仗的(有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是半对仗),其余三联基本上皆不对仗。但它却受到诗仙李白的盛赞和推崇,并因此诗导致李白发出“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颢此时在上头”的浩叹;此诗后来因此也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这是唐人七律诗中的第四种存在形式。
  再看看老杜的另一首七律:
  例五,《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圣杜甫的这首七律是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不对仗。这是唐人律诗中的最常见的存在形式。在此文中我们姑且把它列为唐诗的第五种存在形式。这样的七律诗在宋以后被奉为圭臬,作为七律诗的常格。
  上面所举的五例分述了唐人律诗的五种情况,但都是历来受到当世褒奖和后世认可的律诗。这五个例子说明在盛唐,律诗的标准一是一定要遵从平水韵(当时是唐韵,到宋代是刘渊所辑的平水韵)的押韵法则,二是律诗必须遵从四声律和粘对律的平仄法则。至于诗中对不对仗,或要有那几联对仗,则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是对仗亦可,不对仗亦可。并不一定要写成首尾不对仗,中间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这样的形式,更不认为这是惟一的形式。这就应了严羽的评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就是说,唐人在对仗这一点上没有硬性规定,没有规定哪一联须对仗,哪一联不可对仗,或哪一联不可不对仗的硬规定这一说。换言之也就是说,律诗中对不对仗,全凭诗人的兴趣,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对于这一点,南宋诗论家严羽不仅是认同的,而且更是赞赏有加。为什么呢?难道这是因为唐诗在唐朝还没有定型吗?当然不是,因为唐诗在初唐就已经基本定型了。在那时,唐韵,粘对律四声律都早就齐备了,试看初唐四杰及初唐大诗人杜审言的律诗,就知道律诗在初唐就已经形成格局了。上面的五个例子说明唐人在盛唐时期就已经成功的创造了律诗的五种各个不同的存在形式,这说明唐人在文学创作上有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这气度和胸怀是与大唐时代的恢弘气象息息相关联的。宋以后的诗人只认定唐人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对不对均可这一种形式,而实际上否决了此外的四种形式,这种做法极像战国时期实行百家争鸣,而到了汉代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而这样做决不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而是对大唐文化乃至于是对大唐文明的一种摧残。因为它摧残了唐人律诗的多样性,而把律诗的创作逼入了死胡同,是把律诗的八股化。宋人这样做,与宋朝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态和抱残守缺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仗只关乎修辞,并不关乎诗律,所以,唐人律诗创作对于对不对仗并无法则性要求,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123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域外诗词赏析(一)

下一篇: 《 中国古诗词赏析(一)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研读细致入微,非对律诗有研究的不可有如此功力。横纵对比,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很有立体感。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