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占功:长篇小说《名将孤女》 第一部(51---95 )

作者:程占功    授权级别:B       2023-12-03   阅读:

  
  
  七十三
  
  几个月后。
  西安。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官邸。
  习仲勋正在办公室接电话,张光拿一篇稿子走了进来。
  习仲勋打手势示意张光坐下。
  张光在一把木椅上坐下。
  “好,好。”习仲勋对电话筒说,“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说罢,放下话筒,对张光说,“张光,来找我有什么事?”
  张光站起来,把稿子递给习仲勋:“习书记,这是我为报社起草的一篇有关统一战线工作的社论,总编让我送来,请您审定。”
  “好,我看看。”习仲勋接过稿子,坐在办公桌前一页一页仔细审阅。
  过了片刻,他转过身来:“小张,总体上写得不错,但在这句话里把我的名字删去。”说着,他用手指着稿子上的一句话,“彭德怀、习仲勋是我们西北地区执行中央统战政策的模范。”
  “这……”张光欲言又止。
  “就这样吧。”习仲勋拿起钢笔,在稿子上那句话里把自己的名字删去了。旋即,他对张光说,“张光,现在抗美援朝刚刚开始,你去采访一些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听听他们对此的看法。”
  
  七十四
  
  西安,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成柏仁办公室。
  张光手拿采访本和钢笔与年约半百,衣着整洁,文质彬彬的成柏仁交谈。
  “成老,您是西北民盟的负责人,我来采访您,是想听听您对抗美援朝的看法。”
  “我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出兵朝鲜。”这个文质彬彬的人,回答起问题来很干脆。
  张光有些意外:“抗美援朝可是中央‘保家卫国’的政策呀,你……”
  “你要我谈看法,我只能说真实的看法和想法。”成柏仁坚持己见。
  “您,您反对,有没有理由?”张光问。
  “当然有喽。”成柏仁寻思片刻,接着说道,“第一,我们刚建国,应该休养生息,眼下出兵,恐怕力不胜任;第二,北朝鲜已经占领南朝鲜一次,看来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三,美国没有能力把战火扩大到咱们国内。”稍顿,他问张光,“张记者,你看我的理由充分不充分?”
  “可是,美军占领了我们台湾?”张光皱了皱眉。
  “这与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关。”成柏仁瞧瞧张光,接着道,“你既然采访我,要我发表谈话,如果要见报的话,就一定要按我说的发表。”
  
  七十五
  
  西安,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办公室。
  习仲勋对坐在他旁边的《群众日报》社副总编林朗以及记者张光说:“成柏仁先生曾经是原进步报纸《工商秦风日报》社社长,有自己的主见。但他发表那样的意见不宜见报。不过,我们要做工作,要以理服人。我相信,他会改变看法的。”
  “我感觉他的看法不好改变。”张光说,“他的态度很坚决。”
  “他要求我们必须按他的谈话见报,是不能那么做的。”林朗看着习仲勋,“但是,我想我们去做他的工作,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习书记如果能抽开空儿的话,能否……”
  “你们回去吧,我去找成老。”习仲勋对林朗、张光笑了笑,说。
  
  群众日报社,一间办公室。张光正在赶写稿子。林朗走进来:“张光,习书记来电话了。”
  “他怎么说。”张光抬起头来。
  “他说,他去找成柏仁先生,经过他做工作,成先生不坚持原来的意见了。”林朗笑道。
  “还是习书记有办法。”张光也笑了
  “习书记说,成先生已经另写了一篇拥护抗美援朝的稿子,并要亲自送到报社来。”林朗道。
  “他亲自送来?”张光有些兴奋地叫道。
  “喂,张记者是在这儿吗?”成柏仁突然出现在门口。
  “成老,您好!”张光赶忙站起相迎,“快进来,进来坐。”
  “欢迎成老到我们报社来。”林朗搬过一把椅子让成柏仁落座。
  张光沏了两杯茶,一杯递给成柏仁,一杯递给林朗。
  “记者同志,经过辩论,习书记把我的思想打通了!”成柏仁喝了一口水,放下茶杯,从衣兜里取出一篇稿子,“这是我现在的看法。”
  
  七十六
  
  哈尔滨火车站。
  刘力贞望着出站的人流,用眼睛搜寻着。
  张光扛着一个提包出现了,提包装满东西。他看见了刘力贞,高兴地叫道:“力贞!”
  刘力贞迎上去:“张光,坐这么长时间车,挺累吧?”
  “不累!”张光把提包从肩上放下来拎上。
  “来,让我提!”刘力贞接过提包,“哟,什么东西,这么重。”
  “还是让我提吧!”张光又把包接过来提上。
  “坐那趟车,一会儿就到了我们学校!”刘力贞指着一个公共汽车站,“十分钟一趟车。”
  “不用,我住黑龙江广播电台招待所,已联糸过了。”张光说。
  
  哈尔滨,黑龙江广播电台招待所,一间平房里。
  刘力贞打来一盆热水,放到盆架上,拿着一条新毛巾:“张光,先洗洗脸。”
  “好!”张光把放在门口沉甸甸的提包往里边挪挪,接过毛巾放入水中,拂起清凌凌的水洗脸。
  “张光,包里面都装些什么东西?”刘力贞又拎了拎那个沉甸甸的包。
  “没上锁,你拉开拉锁看看!”张光用毛巾擦脸,道。
  
  七十七
  
  “好,我看是啥?”刘力贞拉开包上的拉锁,“哟,这是在哪儿买的?”
  张光很快洗过脸,把那个提包提着放到床边,旋从包里往出拿东西并把东西放到床上:“这是专门从陕北买的红枣,这是富平的柿子,也是我专门给你买的。”一会儿,把水果摆了半床。
  “先吃颗家乡的红枣。”刘力贞拿起两颗红枣给了张光一个,“咱俩一块吃,吃过枣去吃饭,我知道你饿了!”
  
  一条小街上的小饭馆里。
  刘力贞、张光在一个圆桌前相对而坐,两人面前各放一碗馄饨,中间摆两层小笼包子。
  “张光,这回到哈尔滨,多住些日子吧?”刘力贞看着他。
  张光喝了两口馄饨汤,说:“我刚调到西北人民广播电台,这回来东北了解考察广播电台技术设备,完了就回去。”过了一会儿,张光实话实说,“咱俩都已二十多岁了,两人天各一方,而你学医又要四五年,将来情况会不会有变化,到时我怎么办?”
  “那你说怎么办?”刘力贞问。
  “如果那样,还,还不如早散了!”张光吞吞吐吐,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那就算了!”刘力贞说罢,长叹一声。
  张光办完事,就回到了西安。
  
  七十八
  
  西安,北郊,麦浪滚滚的田野里。
  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手抚颗粒饱满的麦穗,与几位老农亲切交谈。
  “这麦子长得不错!”头戴草帽,身穿白衬衫和灰裤的习仲勋问一老农,“老乡,这一亩能打多少?”
  “能打二百多斤。”老农说,“如果能浇上水,还可多打些。”
  张光骑自行车赶来,他看见了习仲勋,走上前问道:“习书记,您在这儿?”
  “噢,张光,你来采访吧?”习仲勋笑了笑,问。
  “对!”张光望着金色的麦浪,“马上要收麦了,我想写篇这方面的报道,了解一下农民麦收准备得咋样?”
  “好,好。”习仲勋说,“还要加上农民的意见,如,农民希望麦田能浇上水,这样收成会更好些。这就要求加强水利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说罢,他拍着张光的肩膀,压低声音,“喂,张光,你和力贞进展如何?”
  “我们不来往了。”张光苦笑了一下。
  “什么?”习仲勋吃惊地问,“多长时间了?”
  “一年了。”张光叹口气。
  “为什么?”习仲勋直皱眉。
  “为,为……”张光欲言又止,“我以后告诉您吧!”
  审核编辑: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