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最大笑话:八零后执中国文坛牛耳

作者:瘗花秀士    授权级别:B    精华文章    2014-06-11   阅读:

  
  一
  近年来不少八零后出生的青少年疯狂叫嚣:你们(指八零前写作者)已经老朽不堪,该回去抱孩子了,文坛不是养老院,当今中国文坛,已经是我们八零后的天下了!
  八零后是个什么概念?从出生年代来看,无一不是计划生育的幸存者;从生理年龄来看,只局限在十七岁到二十七岁这个狭小范围之内;从心理年龄来看,由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多缺乏自力更生能力,至少要比自己的实际年龄小上十岁;从社会关系来看,由于物质条件较上一代人优越,缺乏生活历练使他们性情冷酷乖戾,人际关系淡漠。这样一帮子人如何就扛起了复兴中国文学的大旗,成为中国文坛的肱股了呢?
  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远离(文学)书本的时代,造成各地书店最后繁荣的,约有超过半数的顾客为大中学生。但是请各位注意,这个群体中只有极少部分会短期驻足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和“政治哲学”这几个书架前,而名目各异但性质相同如“花季雨季”等书架前,从来都是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能抱着一本装帧精美、色彩鲜艳的畅销书不吃不喝地看上一整天。
  文学在八零(或九零)后是个什么概念?曾经有个跟过我跑经济新闻的北京广播学院实习生向我借小说看。我有两个书柜,一个是包含了歌、散文、戏剧、哲学、宗教、历史、音乐的综合柜,另一个全是小说,从冯梦龙到格非,从马哈福兹到巴尔加斯·略萨,年代不可谓不长,地域不可谓不广。但这位实习生在满头大汗地捣腾了半天后,不无怨言地蹦出一句让我当即晕倒的话:你这些是小说?金庸的才叫小说!
  是啊,对于一代甚至数代人来说,金庸的书才叫小说。说得具体点,只有能让作者赚到大钱、成就大名,能让读者精神松弛、心情愉快的才叫小说,文学在这一代人印象中已经无可挽回地市场化和娱乐化了。不过我还是要善意地提醒这位实习生一下:你落伍了。武侠早就过气,玄幻正当其时;金庸只争朝夕,韩寒方兴未艾。
  给书店末日涂抹上一层绚丽夕阳的青少年们,手中放不下脑中挥不去的,正是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蔡骏等人为代表的八零后作家的作品。
  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某网站投票选举“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活动,前十名中有两位青春偶像级作家赫然在列,分别是排名第六的韩寒和紧随其后的郭敬明,这两个人都排在笑傲千古的苏轼和堪称中国头号女人的李清照之前。虽然这个排名丝毫不能说明入选者的文学成就,但还是可以部分看出当代学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水平。
  二
  八零后是否已经具备了叫板李白苏轼这些千古巨人的实力了呢?若果,则当代中国文坛不光堪称史上最强阵容,同时也远远领先于几百年占据世界文学中心的欧洲。
  但这显然只是个廉价的笑话,除了生产者自己相信外,没有多少文学写作者会脑残到把糟粕当成经典,把小爬虫当成大宗师。
  与同龄因无知而狂妄的文学受众相比,八零后的著名作家们面对当代文学现状,又是怎样的一番姿态呢?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八零后代表人物韩寒闹腾得整个中国鸡飞狗跳,攻击白桦、嘲讽赵丽华、大骂王蒙、怒斥郑钧……活像个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其“拳打五行”、“脚踢四界”的凛凛雄风,虽鲁迅重生不能望其顶背,纵萨特再世没有这般豪气。而或许徐悲鸿的“五百年来一大千”该换成“五百年来一韩寒”才能对韩迷有所交待。
  很可惜的是,从《三重门》的石破天惊后,韩寒的作品销量日渐走低,近几年来,我们除了不断听到他骂人外,他的作品很难使人再有如雷贯耳的声势了。另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文坛“巨星”郭敬明,虽然发行量远超韩寒,却很不光彩地陷入了抄袭事件当中,而这,也正好成为年方二五即已日薄西山的韩寒穷追猛打的致使武器。
  与韩、郭二人原子弹般的声名相比,美少女张悦然显然要低调和沉稳多了。她的思维方向已经越过了青春放纵、反叛传统这些主题,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愤世嫉俗,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许多本质问题,这也使她在这个年龄段的作家群中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
  “少年之才,三本而斩”,我相信当前红得发紫的少年作家们,绝大多数的声望不会超过十年。他们大多有过人的灵气和旺盛的精力,但缺乏或忽视生活的历练和生存的思考;他们过分追求跟金钱挂钩的市场化效应,却不愿给自己打下坚实的文学根基;他们十分看重一日万行的高效,却不管是否在不断地重复甚至是抄袭自己或别人。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除了个别优秀的八零后作家外,在八零后这个整体身上我们看不到朝气,看不见梦想。我们只看到了内心无限的焦虑和对未来理想的缺失。文学作为一种承载着人类精神信仰、生存境遇和终极走向的客体的传统意义,在这一代人身上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否决,然而否决的结果并没有在废墟上开出艳丽的花朵,反而朝着一个世俗的、功利的、虚无的黑洞滑落下去。
  三
  近年间八零后、九零后这样的时代划分在文学界逐渐深入人心,这个划分以网络时代为标志。网络兴起之时,正是八零后刚刚跨过“从男孩到男人”的阶段,新生代受到各界的关注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一些刊物在各方面对这个年龄段表现出的过分热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其他年龄段卓有成就的创作者,使文学梯队出现人为断层,文学创作呈现出严重的单一性,同时也使八零后在溺爱中明显表现出恃宠而骄的情况。
  如果从文学本身的意义与它的社会功能来看,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会是哪个年龄段的作家群呢?
  我们先排除掉从现代文学延伸至今的老作家们,把年代选取的上限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之后的第一批(也即五零后)作家最大的也不过五十七岁,从文学年龄上看,正是经历最为丰富、思想最为成熟、创作实绩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段。粗粗数来,便有由贾平凹、铁凝、王安忆、莫言、张抗抗等当代名家领衔的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如《浮躁》、《废都》、《笨花》、《大浴女》、《长恨歌》、《小鲍庄》、《小城之恋》、《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尘埃落定》等等,几乎已经成为了可以直追现代小说大师们的精品力作。
  与十七年间的作家们相比,五零后作家的创作黄金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视野更为开阔,在写作题材上既有沉淀下来的久远历史的冷静追抚,也有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的火热抒写;在艺术的探索上有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条条框框。如贾平凹善于描写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铁凝早期着力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但近作《笨花》却一改作者以往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专注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朴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叙事风格,将中国近现代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莫言的小说充满矛盾和痛苦。他俯瞰世界,力图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创作、呐喊,去暴露懦弱、民族灵魂丑陋的一面,去强化个人意识,去发泄个人痛苦,去把人的尊严撕得粉碎。其作品把民族、传统、现代意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用其神奇的妙笔把普通人视为丑的东西,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王安忆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从创作的业绩上看,贾平凹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散文奖,以及不胜枚举的《十月》、《雨花》、《散文选刊》等期刊奖和各级政府奖。铁凝也屡获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十月》、《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几乎囊括了除茅盾文学奖之外的所有全国大奖。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以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和茅盾文学奖。莫言是第一个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的作家,阿来则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而一炮走红……
12
  审核编辑:花落无声   精华:花落无声

上一篇: 《 兵娘

下一篇: 《 如何赢得下属的尊重

【编者按】 管理组   花落无声:
从一则八零后向中国文坛叫板的话题入手,历数建国以后中国文坛按年代划分的成就与特色,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看题目似乎是一篇批判、反讽式杂文,内容却直抒胸臆,挥洒自如,点评到位,一气呵成,足见很多见解早就蕴藏于作者胸中,只是借这个题目发挥出来而已。很喜欢这种文风。加精欣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5

  • 猫瞪江湖

    论述得当,精义要旨皆在其中!致敬!
    80后的作品我读过,但只限于韩寒的《三重门》翻了不到五页,便弃之不顾——读不下去!就我个人而言,80后“写家”们的作品,属另一个版本的学生作文。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文字功力的施展,都没有可圈点之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拍得很朴实,可是找来小说读过,也是寡淡的很,记帐式的写作,让我很难认同与文学艺术有何关联。

    2014-10-26

    回复

  • 火飞娃

    90后默默飘过

    2014-06-12

    回复

  • 落叶半床

    看问题看得深的人,会不会很累?

    2014-06-12

    回复

    • 瘗花秀士

       确实好累,生活逼迫着要去深思,思考又让生活更沉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2014-06-12

      回复

  • 小鱼

    注定这文章会火。

    2014-06-12

    回复

  • 古刹昏鸦

    同感!

    2014-06-12

    回复

  • 花落无声

    将各年代作家的成就与写作特点点评的很到位,尤其对八零后的致命弱点点评尤其精彩。另,贾平凹是我的启蒙老师,当年就是在《散文选刊》上读了他的散文,才从此爱上散文。不知道为什么,反而不喜欢某些女作家的作品。

    2014-06-11

    回复

    • 瘗花秀士

       贾平凹的散文也可算作文化散文,地域文化散文,这一类散文由于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生活基础,读起来十分痛快。女性散文多关注私人空间,若非写作手法有特殊创造(如周晓枫),会给人以单薄和矫情之感。

      2014-06-12

      回复

    • 花落无声

       同感。有些作家的作品只喜欢其部分,看多了就不喜欢了。唯有贾平凹和史铁生的作品,一直看不厌。

      2014-06-12

      回复

    • 赵小波

       同感同感,贾平凹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生平买的第一本小说就是他的《浮躁》,就散文来说,他早期的作品当真是百读不厌。

      2014-06-12

      回复

    • 瘗花秀士

       嗯,史铁生的我在90年代中期买过一本散文集《好运设计》,他是一个融生命体验与大文化和思想于一炉的作家,后来这书丢失了。他其他的还看过命若琴弦和遥远的清平湾,是个好作家。

      2014-06-12

      回复

    • 花落无声

       史铁生的《合欢树》、《地坛》、《命若琴弦》,可谓经典和代表作。读着过瘾,读后难忘。

      2014-06-12

      回复

    • 赵小波

       《病隙碎笔》也很不错,有一种看透的智慧和安详。

      2014-06-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