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写好散文的一些看法

作者:西郊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8-15   阅读:

  
  一些文学大家信手掂来的小散文看似平淡,但却深含着“保真”这条原则。如老舍的《养花》,贾平凹的《入川小记》等等等等。
  现实却是,若有好事者不署名直接把老舍的《养花》投到某个文学网站,有可能得一个“推荐”都很勉强。因为有的编辑实在看不出文章的奥妙和功力之处,但也不能确切地找出是哪里不对。这是因为他们看到的许多散文已经变了“味”,已对他们的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力。
  试想,若没有很扎实的基本功,老舍能写出那些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剧作吗?贾平凹能写出那么多影响甚广的人文小说吗?
  四:如何把你想与他人分享的东西写成好散文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散文在作者心目中的定位。
  散文的实质是什么?写一篇散文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两个原本是简单的问题却被一些散文卫道士们弄得过于复杂和玄妙了,让一些初写散文的作者读他们的理论文章时如入云里雾中。
  我认为这些专家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怕散文被边缘化或庸俗化;另一个就是怕降低了他们自身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或丧失已经得到的名誉。
  我个人认为,写散文就是:
  1:写出作者知道的东西。(这是散文实质。散文就是把作者不想憋在心里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感受、情绪、理解、道理和觉悟等等写成文章。注意“觉悟”原本是佛家标准用语。)
  2;想把这些东西与人分享。(这是写作目的。文章写出来就是给别人看的,作者想以此文与读者分享,让读者对自己知道的东西予以注意、发生兴趣、产生共鸣等等,使作者的心灵得到满足甚至是期望得到读者的同情或尊重。)
  这样给散文定义,有些名家可能会吹胡子瞪眼。但事实就是如此,他们名气再大其散文作品也跳不出这个圈圈。
  散文作品在保真的前提下,分享便是主要目的。
  既然是分享就不能强求或强迫。所以作者应注意尽量不要把当代散文写得来势汹汹或盛气凌人,硬要把自身的感受和观点强加于人,在这种心态下写出的散文往往是适得其反。
  但这并不是要求必须把散文都写的温文尔雅才是好散文。好散文讲究的是“内劲”。一些散文名篇看似波澜不惊,娓娓道来,气定神闲,就犹如在读者面前演示一套精湛的太极拳,可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内功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让读者百看不厌。若读者在分享这样作品的过程中,能产生与作者写作时类似的情感或共鸣,那么,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作者此时觉得要写的东西没有与人共享的心情,或觉得把心中的东西写成散文不能完全发泄自己的情感,那么不妨先去写写歌或杂文,再不行就以日记的形式把你要写的东西先记下来,或者干脆先去干别的事,等静下心后在动笔写这篇散文。
  定位准了,下笔就不容易跑偏。
  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选取什么样的架构才能最好的表达出作者的原意,以便更好地与读者交流共享呢?
  在我国,散文作品可谓是文山书海,什么样的写法都有。如当下有人极力推崇的余秋雨的那种不能确切分类的几不像散文,多少年前就有人写过。只是他现在名气很大,有好事者便把这类散文的皇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可以这么说:每种写法都能写出高质量的散文。
  这其中包括平铺直叙的(如:一件事从头说到尾,最多在其中掺入一些作者自己的看法);倒叙的(如:先说出一件事情的结果,再慢慢讲出事情的经过);内容相互交叉的(如:移步换景,一景一抒情、一景一联想);先制造一点悬念以勾起读者好奇心的(如:村头住的李寡妇昨天夜里突然死了。清晨,去地里路过她家的乡亲们都不由自主地多瞄了几眼那两扇没有油漆的院门……);还有先戴个景色景观帽子后再引入人物的等等,最为老实的写法就是中学老师教的,先把时间地点人物季节天气交代清楚的……等等等等。
  一般散文作品以作者为第一人称显于文中的比较多,以第一观察者或第一解说者的身份隐于文中的也不少,这是散文要求“保真“的必然结果。
  有的名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教你如何找出写散文时最恰当的写作切入点,使文章一开始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并能接着把文章读下去。
  我认为其要点就是把你想写的东西的各个要素先仔细清点一遍,看哪个要素最容易直奔主题,就从这个要素开始下手。(如要写一个人,先从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突发事件开始入手;如要写一座山,先从这座山的一个最著名的传说开始;如要写一条河,从流传最广的古人对这条河的一句名言或一首词开始等等)
  在寻找切入点之前,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对你要写的文章先从多个角度仔细考虑一下。思维的角度多了,有了对比后切入点就比较好找了。
  什么是写作的角度呢?就是你站在哪种观点或学派上理解你要写的东西。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先举个例子。平时我们在杂志上、报刊的边边角角处乃至现在风靡一时的手机微信上,经常能看到一些非常感人的小故事或小散文。
  这类故事讲述的多是有关人性真善美的小故事。但若故事的主角是外国人,我们读后总觉得跟国人是主角的类似故事不太一样,直觉上感到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差异,但又说不清楚这种差异到底体现在哪里?有的人甚至会觉得同类故事好像外国人讲出来的比我们自家讲得要好。
  这就是作者对作品的写作观点立场不同而产生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多是以“性本善”为基点,教育就是防止人在成长过程中去“学坏”,并从古至今树立了一大群道德模范让人们照着他们的样子做。而一些国家的人们思维则受他们信奉的宗教影响,教育是以“性本恶”为基点,教育就是把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坏”教好,人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恶根”进行忏悔而逐步从善。
  所以,这些小故事的外国作者写作出发点多是让读者看看“故事里的人做得多么好,再看看自己的心灵里还有什么比不上的地方去忏悔并改正吧”。而中国作者的出发点多是让读者看看“故事里的人做的多么好,人们应向他们学习并以他们为典范,如果人们都这么做就不至于有人去学坏。”
  这就造成了同样的故事情节在不同国家人们的叙述中产生了差异。有人觉得外国的好,有人觉得中国的好,其根源就在于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不同。
  为了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拿我写本文做做例子。
  读者您若能看到这里,说明你对我的文章还有些兴趣,我很感谢。但你知道我是站在哪个角度上来阐述如何写好散文的吗?如果您能看得再仔细点,就会感觉我与那些名副其实的文学家说的哪里不太一样,并能说出不太一样的地方吗?
  这是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科生的思维习惯就是我做出来的产品要好使好用,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操作起来越简单越好。而专业搞文学的作者写这个题目,写作入手角度可能多是考虑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否能占住理,如何能说服读者按文中说的去做至少没有错,不会误人子弟。
  一个出发点是要好使好用,一个出发点是要讲清道理,便使回答同样的问题产生了差异。这就是写作的入手角度问题。选取作者认为的一个好的角度入手,便能找到文章的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因此我建议,作者写散文时若不能一气呵成时或作品完成后,可将你的构思思路换种角度再审视一下。如果你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东西,那么换成第一旁观者该怎么想?把自己再变成读者或想象成一名编辑又该怎么看?甚至可以自己跟自己开个小玩笑,想象一下那些小和尚遇到难题时去问老和尚:师傅,这篇文章您怎么看?说不定还能招来你的写作灵感。这当然是开玩笑了。
1234
  审核编辑:铁血男儿   精华:铁血男儿

上一篇: 《 悲观是一种力量

下一篇: 《 抢大陆女人的老公最容易

【编者按】 红尘会员   铁血男儿:
其实自古文无定法,任何好的文章都不是批量的用套子来生产的。只要有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应该都是值得品评的好文章。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1

  • 沙一样的光年

    看完了以后,我觉得我说什么都觉得自己好浅薄。学习--

    2015-06-19

    回复

  • 疏雨梧桐

    内功强大,写了这么长,不过我还是一字不漏的看完了,受益匪浅。

    2014-08-28

    回复

    • 西郊

       感谢疏雨梧桐文友的鼓励!遥握,问好!

      2014-09-04

      回复

  • 梁星钧

    生动的一课。促人思考之处甚多。

    2014-08-17

    回复

    • 西郊

       谢谢星均鼓励!只是因为太忙,未及仔细校对,文中仍有一些错误,如第一条里的“集腋成裘”,就误写成了“集纱成裘”等。我们共同提高,问好!

      2014-08-17

      回复

  • 朱成碧

    不管写什么我都觉得要言之有物,忌辞藻堆砌空乏抒情,问候西郊老师

    2014-08-16

    回复

  • 小晓追梦

    写作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冷嘲热讽,耐得住拔高贬低。------学习了。

    2014-08-16

    回复

  • 铁血男儿

    写好散文除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就是对生活要有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

    2014-08-15

    回复

    • 西郊

       谢男儿编辑精心点评!问好!
      你说得对,我看文章有些长,把最后五、六两条给删了,其中一条就是融入社会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内容。多谢!

      2014-0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