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鼐祖梦·探视

作者:东岳雨石    授权级别:A    编辑推荐    2017-12-22   阅读:

  
  公鼐集《问次斋稿•子训》一文记载:“宣和改卜,东蒙新兆,宋宣和中自临沂来改卜,在古堂阜之阳。堂阜之滨。”东蒙公氏一族由沂州府西南六十里处沂沟村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至公元1126年)卜居蒙阴堂埠,后迁于蒙阴上东门居住。
  始祖一人来蒙阴野店上东门,为东蒙公氏族唯一的祖宗,碑文无名。只是配包氏,失名讳。二世祖碑文也无名,配李氏。第三世祖姓公讳彦,碑上有名。
  这爷俩都是有碑而无名讳,第三世有名。为什么祖孙三代,始祖、二世祖无名讳呢?到了孙子三世祖有了名字呢?这里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公鼐《问次斋稿•子训》一文记载:出自于春秋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
  东蒙公氏自北宋(公元1119年至公元1127年)年间从沂州西南六十里沂沟村迁蒙阴县上东门,到现在一直是个谜。而且公姓从北宋宣和末年,至公元前510鲁昭公三十二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和鲁昭公对接。只是从《百家姓》、《通志▪氏族略》之书,等文献记载知公姓,出自姬姓;乃春秋鲁国昭公之子,公衍、公为之后,仅此记载。
  公鼐《问次斋稿•子训》载:始祖卜居:“宣和改卜,东蒙新兆,宋宣和中自临沂来改卜,在古堂阜之阳。堂阜之滨。”堂埠乃是蒙阴县常路,古代的南北交通之路,在春秋时鲁国押解管仲赴齐国的一条大道。而后由堂埠之滨去了上东门居住。时间上从公元1126年在历史上,金国在此期间正在出兵攻宋。这个始祖会迎着兵战跑来安家吗?质疑。在这个堂埠之滨不长时间就去了上东门,在堂埠时间短暂。
  关于始祖去上东门,有两种传说故事。第一种:说是金兵从沂州府沂沟村抓了两个青少年,一路来到蒙阴上东门村。这个村中尽皆姓包的多,是当地大户。金兵来到这里,财主包家就给金兵粮食和猪羊慰劳他们,金兵高兴,把抓来的两个青少年送给包员外当做佣人奴仆。包家就叫这俩少年放牛放羊,大的叫公牛,小的叫公羊。只因见公羊性情灵敏,机智灵活,就招他做了女婿,生了公姓一族。
  第二种:说有一个妇人领了一个少年来到上东门讨饭,留在这里,这个小孩子就娶了包姓女子,生了公氏一族。还有一说始祖是避金兵去了上东门,在那里落户生根繁衍子孙后代。
  以上始祖来上东门的时间就掐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至1126年,这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宋朝时期出了一个特殊的重大事件,那就是金兵进犯大宋,宋徽宗赵佶见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称靖康元年,一年两个年号。
  据史料记载:“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公鼐在《问次斋稿•子训》记载:“靖康麋沸,岿然独存。”说公氏始祖在金国和大宋逐鹿争天下的纷乱残忍的战争时期能够“独”存活下来繁衍生息。
  现在困扰在公氏家族面前的是:始祖和二世祖为何无名?反而是他二人之妻有姓。古代一般是女子嫁夫随姓。如姓刘的女子在没有出嫁前名字叫刘凤英,出嫁后就不再叫名了,嫁给姓张的就叫:张刘氏。公氏家族现在面临的是两大疑问:一是:自宣和年公元1126年上至春秋时期鲁昭公,公元前510年是无文献资料可查;二是:始祖和二世祖为何有碑无名?这两大谜团的悬案,困惑了整个家族几百年。
  笔者就针对这两大迷团进行分析探讨梳理;依据家族谱碑、公鼐《问次斋稿》、明代文人给公氏写的碑文和文记,以及民间传说,来进行分析;抱着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设想推理判断出为何自大宋宣和年公元1126年上至公元前510年,长达1636年是空白;始祖和二世祖为何谱碑不留名讳?首先从始祖从沂州府来蒙阴说起,依据公鼐《问次斋稿•子训》记载:“宣和改卜,东蒙新兆,宋宣和中自临沂来改卜,在古堂阜之阳。堂阜之滨。”文中说宣和改卜,堂埠之滨。就是说在大宋宣和年间公氏家族的始祖,由沂州府搬迁到堂埠这个地方的河边上。在那个时期,沂州府,包括堂埠这个地方是金国和大宋拉锯争夺的地域,最终因大宋国政颓萎,徽宗软弱,无忠挺之将,沂州府沦陷成金国版图疆域。作为宣和年间公元1125年期间沂州府当然是战火蔓延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人是宋人,其种族是汉族。作为公氏始祖他会迎着异族的大军北上搬迁堂埠之滨选择居住吗?这于实际道理相违背。战争之地,躲避尚且不及,哪还会迎上去?
  如果按公鼐所记改卜堂埠之滨,是在金国未曾和北宋开战之前,从沂州府搬迁北来,(北宋宣和年号共是7年时间从公元1119年至1126年)既是改卜,那就是郑重其事,首先是:有宅有业,不会是流亡游荡吧?那就是携带家口,不会是单人。可是事实证明始祖就是单身从沂州府来。在堂埠住了多长时间呢?没有记载。始祖单人来为何公鼐还称“改卜”一词呢?因为公鼐在文识上是:文学家、人;在政治地位上是:翰林大学士、皇帝老师、礼部侍郎。“改卜”一词是他在记载时的一个书面词汇,也是文明用语。像他这样有学识有地位的人,他能写别的吗?不会的,是修养,也是脸面。
  始祖又是怎么去的蒙阴野店上东门呢?公鼐没有记载。试想:始祖在堂埠之滨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因为是:堂埠这个地方是南北交通的大路,当年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是由鲁国从这条大道上押解到齐国去的,在这里从囚车中放出的。正因为是古代的大道,也就是金兵往来军事要地,一切粮草物资和战报檄文皆是由此路往来。始祖能在这种地方安居吗?不能!他会去哪呢?他去了上东门。
  在上东门关于始祖的来历,说是避兵而来。首先按第一种传说来客观分析:从沂州府来的这两个青少年,是被金兵抓来的,因为包员外拿出粮食和猪羊招待金兵,金兵头目高兴了就把两个青年送给了包员外做奴仆,给包家放羊放牛,小的叫公羊;大的叫公牛。包员外见小的公羊聪明秀气,就把女儿许配给他,招他做了女婿。试想:一个能拿出粮食和猪羊的家庭,必然是家大户员外了,他会瞧得起两个被金兵抓了送给自己的少年吗?(有人认为是很贫穷的俩少年,理由是:无名字。更是不认识字。)有两种假设分析:一,两个少年家境贫穷,目不识丁,只会放牛羊,成年也就是个壮汉,只能依靠力气出苦力生活。在没有技艺和学识的情况下,也就是一个庸俗的奴仆,无家无业的人,有谁会把个女儿嫁给这样的奴仆?这两个少年自从来上东门,也就再没有回沂州府。难道两个少年是孤儿吗?家里就没有父母、兄弟、姐妹吗?沂州府离蒙阴上东门也只有三百华里,他二人既然脱离了金兵的挟制,为何就不可以返回沂州府去呢?
  二,假如二人不是贫穷人家少年,自然家中有家有业,也会有父母在家,他俩会在上东门滞留甘愿做奴做仆吗?事实谁也不会的!
  第二种传说:一个妇女领着一个孩子从北边的山那边讨饭来到上东门,在这里住了下来,娶了当地包姓女子。试想:一个孤儿寡母的叫花子,就是寄住在上东门,无依无靠,贫穷窘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生活尚靠乞讨度日,有谁会犯傻拿自己的女儿扶贫行好的?尤其是那个封建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
  那么排除以上分析不能之外,可就是事实始祖在这里成了家,而且还生活的很好,就是娶了包员外的女儿。那么凭的是什么呢?能让包家大员外瞧上眼,把宝贝女儿招婿的人,定是出色的出类拔萃,有着过人之处!
1234
  审核编辑:渭雨轻尘   推荐:渭雨轻尘

上一篇: 《 乌石印象

下一篇: 《 身未转,泪已倾城

【编者按】 往期编辑   渭雨轻尘:
研究家族姓史,得花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对于作者的种种努力,唯有表达敬意。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

  • 千千

    问好。

    2018-01-05

    回复

  • 东岳雨石

    据史料记载:“赵榛 徽宗十八子。初授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福国公。宣和末,改安远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靖康元年(1126),授庆阳、昭化军节度使,迁检校太傅,进封信王。金兵围汴京,从渊圣(即钦宗)出郊,被迫北行,至真定境内。时马扩等聚兵五马山寨,迎榛入山,主持抗金,两河人民举戈响应。遣扩去扬州请援兵。金兵破五马山寨,榛下落不明。”

    2017-12-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