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杂文随笔 > 大禹与蒙山

大禹与蒙山

作者:东岳雨石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9-01-28   阅读:

  
   不过有一个神话,说大禹在治水之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到了衡山,这个衡山,被强行意为会稽山的别名。
  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乃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疑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
  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忽然而卧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还有一个故事版本,说是大禹北上恒山(衡山又变恒山),有恒山之神澄渭渟指示说去宛委山取金简玉书,大禹骑龙过江,来到宛委山,寻遍全山也没有找到金简玉书,夜梦神人启示杀白马祭黄帝岩,方可得金简玉书。于是大禹醒来,求购白马,在宛委山寻到黄帝岩,杀马祭之,而得治水金简玉书,和一双玄圭。玄圭可以翻照透视地下,帮助大禹战胜妖魔,完成治水大业。
  剥去神话外衣,觅出元神用意,这个故事的来源是有出处的,有政治策略目的,其意是:“大禹治水的一切功绩都是在这个苗山更改名为会稽山上。”以此加重越国的威望;用此神话迷惑世人,这个故事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好多版本,大体主要内容还是为勾践越国的家世增添尊荣;为在中原称霸加码资本;也加深了世人对会稽山的铭骨印象。故事传到民间,愚民知道什么?觉得新鲜稀奇,就会到处炫耀讲说,以增自已广闻博见的光彩;添加生活乐趣;还传播圣人功绩美名;赢得听者们的亲敬,这样会稽山和大禹就捆绑在一处,山和人二者就融为了一体。
  琅琊古地辖区广阔,自今胶南西至藤县,中间包括东蒙山区域,皆是越国版图。那时勾践知道东蒙山有颛臾国主祭东蒙山,乡民称为“龟祭山或祭龟山”,勾践知其含义之甚重,遂把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其音就是guijishan龟祭山的谐音。颛臾国亡后,东蒙山失去主祭,勾践趁机把自已避难养锐的苗山建立大禹陵,编出故事来以愚弄世人。龟祭山之名没有了,会稽山诞生了,随着年月时光的流逝,随着世人亡老生幼的更替;战争的变换兴败桑田,在这样的环境、时光内,不知不觉间,江浙绍兴苗山因勾践兴起灭吴称霸而名重,改为会稽山,以会稽山而名扬天下,同时谎言大禹在会稽山召集侯也就成了铁的事实。
  《国语·鲁语·论大骨节》中的孔子说:“当年大禹在会gui稽ji山召集天下诸侯”,孔子是出言,音为“龟祭山”三个字,并没有指明是越国还是鲁国边界,按孔子说的这三个字,应该指的就是东蒙山,因为,此山是太皞后裔颛臾主祭,其山岩皆巨龟貌,大禹是东夷太皞后裔,只会在东蒙山召集天下诸侯,在这东蒙山,因太皞的影响力,是能够起到统一稳定战略上的重大意义;若说去越国苗山召集诸侯,相比东蒙山来讲有何意义?
  越国地处大江之南,长江是一条天堑之险,钱塘江又是一道天险,那时船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是否能跨越这两条天堑之险,还犹待考证。(那时青铜刚刚发明冶炼,还很稀少,尚是国宝级的“金”,不会把它当作木材工具,用来伐木制造大船吧?那时的铜就称为“金”,是少皞金天氏时期发现的。)天下诸侯去云集苗山,这两条天堑险阻也不方便;相比在东蒙山召集诸侯要比苗山方便的多。
  《禹贡》上记载的大禹划分的九州,都在长江以北,没有一个是在江南。还有一个铁的佐证,就是古文献所记的大禹治水之地都在长江以北。
  在龟祭山召集诸侯是有的,只是召集地不同而已,是在东蒙山,而不是苗山,后人以音写字。勾践也知道大禹在龟祭山召集诸侯的事,巧改苗山为会稽山,音同则字不同,以音写字的人,心底仰慕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更胜过大禹在龟祭山召集诸侯的情感,因此,就把苗山更改名后的会稽山三个字给写上了,从此苗山的会稽山,代替了龟祭山的东蒙山。
  后人依据孔子的论大骨言论的语音写出会稽山,其实,这个山恐怕孔子都不晓得是个什么样的山,至于大禹去没去过这座山,孔子也没说过,孔子只知道越王勾践兴起此山而称霸。
  再一个,就是秦始皇南巡到了会稽山,他是越王勾践身后二百五十多年以后去的,当然多是仰慕卧薪尝胆的传奇故事,而不是专为拜祭大禹,当在此山见到勾践幌立的大禹陵,也就顺便祭奠古圣帝,由此,大禹葬陵在会稽山更成为铁的事实,秦始皇的帝王声誉更加重会稽山的知名度。
  到了汉武帝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在《夏本纪》有一句话“禹东巡死于会稽”;在《史记·封禅书》说:“禹封泰山,禅会稽。”这又为以后的历代千万文人学子加重了大禹在会稽山深入骨髓的铭刻,丝毫也不去怀疑这里边是否真实性,就开始万众抄袭,依作经典为证,更有添加续节之事层出不穷。会稽山由此在大禹事迹上更是建庙立碑,黼黻文章,词藻赋,曲歌文联,一起唱响千余年,这滚雷霹雳还要继续飞奔向子孙后代一辈一辈的以讹传讹的误导下去。
  唉!历代的文人学子们啊!你们就如此疏忽,治学是如此的不严谨?请你们翻开《史记》找到司马迁的那一句“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然后再翻出中国地图对照看一下,“大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按大禹继位后,都城在河南地域禹都“翼”今禹州市,(河南二里头遗址为夏国都城)从地图上看,东巡狩的方向不正是朝山东吗?至于会稽山而崩,就是到龟祭山(东蒙山)而崩。
  假如去浙江会稽山,从河南禹州市的位置看,应该称为“南巡狩”,不会是东巡狩。大禹为何要东巡狩?因为在龟祭山(东蒙山),还有他的亲人在这个地方驻守,是斟寻国,他的孙子太康的封地。现在的蒙阴一带就是古斟寻国。有穷国的后羿、寒浞皆出自斟寻国,斟寻就是蒙山周边区域。
  鄩国(斟鄩)姒姓鄩氏。《世本》载:“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万姓统谱》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
  斟寻氏:《史记索隐》云:“《世本》寻作鄩。……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其地实在今山东潍坊西南。
  《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潜夫论·五德志》所载“姒姓分氏”中亦有斟寻,云“皆禹后也”。
  春秋晚期《素命镈》:侯氏易(赐)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鄩之民人都啚(鄙)。鄩(山东潍坊西南一带)
  《路史·国名记丙》云:“斟姓,传谓斟寻,张勃《地记》:'济南平寿,古斟寻国。’预谓青之北海。北海今隶潍,东南五十有斟城、斟亭,一作鄩。今九江为寻阳(一作鄩、浔)。瓒谓河南有寻,盖周地也。”
  一九七七年秋和一九八一年春,在山东临朐县嵩山公社泉头村一处周代至春秋时期墓葬所出土十件青铜器,五件有铭文铜器之一鄩仲匜,其中铭文中有“鄩”字的还有一件鄩仲盘。
  古本《竹书纪年》载:“相居斟灌。”相是大夏朝第四代国王。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与斟寻氏。”
  斟灌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斟,《汉志》作龆罚与斟同。《春秋》襄四年传,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杜氏曰:”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子后相所依也。今县有故灌亭。斟寻,今见潍县。”《汲冢古文》载:“大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后羿,有穷国的国君,驻地也在斟寻。他也是大禹后裔,大夏朝的贵族,东夷部落首领,他篡夺了太康帝位取而代之,而后又被寒浞篡夺,是少康重新夺回政权,使夏王朝中兴。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晴雯的讽刺都成了真?

下一篇: 《 2019开心事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会稽山?龟祭山?千百年来不但人有冤,看来地也有其冤,特别是在一些帝皇--秦始皇,圣贤--孔夫子的推动下,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成了不争的事实。而得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蒙山才是大禹会诸侯之地。加精,让更多人看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3

  • 东方玉洁

    研究得透,这得翻阅多少资料呀。

    2019-01-29

    回复

  • 千千

    长见识了。

    2019-01-28

    回复

  • 沁芳闸

    大禹陵就在我家边上,原来这么多年我们都以为本来就是的竟然有可能错了。还有,韩非子的这段话,我倒是一直知道并深信不疑的。

    2019-0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