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风(上)

作者:相也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7-13   阅读:

  
  汉朝,是一个生要带来、死要带去的厚葬时代。生前怎么样,死后还就怎么样。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州郡官员,平民百姓,生前的金银财富,奇异珍宝,锅盆壶罐,经书简册,都要带入另一个世界。正是这个厚葬陋习,阴差阳错地保存了两千年前的好多文化。弄个陶楼院陪葬的凉州豪族,倒也给今人留下了汉代的建筑文化,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凉州的繁华。
  
  三、儒风
  
  儒风,是汉朝的风中,最为纯厚的一场风。
  凉州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儒风的兴胜。汉朝撵走了匈奴,凉州变成了一张白纸,汉朝就在这张白纸上泼墨,绘画,换汉服,兴农耕,说汉话,修楼院。儒家文化,如一股清风,徐徐吹拂,崇文重教之风,随在凉州兴焉。
  这一切,得益于汉朝中央对凉州的经略。汉朝实行异地做官制度,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目的是防止地方势力及各民族近亲繁殖,势力做大。凉州在汉朝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朝廷不能轻视凉州,不能把无能之辈派到凉州来,只有那些有才华的儒士才能胜任凉州。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凡到凉州任过职的,他们人生中的最大成就,大都是在凉州取得的。他们大力推行汉朝“霸王道杂之”和“独尊儒术”的国策,在凉州结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成就了凉州,凉州亦成就了他们。
  官员们推行儒学,是先从豪族大姓中开始的。汉朝经济的发展,早已是凉州成了一个豪族社会,地方官僚推行儒家文化,自然从豪族地主着手,并借势于豪族的力量,逐渐向民间延伸。那个时代,读书是豪族地主的专利、特权和尊贵身份的象征。不象今天,越有钱的越不读书,越发财的越无文化。汉代的凉州豪族把读书成才看得很重。因为统治集团离不开豪族地主的势力,豪族地主有文化才能进入官场,才能用权力垄断更多的财富。
  豪族们分享了文化的红利,便向民间推行儒家文化。至西汉成帝年间(公元前32~7年),凉州豪族已办起了私学,有了自己的教书先生,有了自己的乡土教材《武威礼仪汉简》。这样的景象,过去是不敢信的。但当1959年,凉州磨嘴子出土《仪礼汉简》后,人们才惊艳地发现,早在两千年前,儒家仪礼文化就在凉州民间普及。《武威礼仪汉简》是目前所见到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仪礼》的手写本经书,这套凉州人亲自抄写的最古老的儒家乡土教材,共有《仪礼》九篇,记载了士冠礼、婚礼、士相礼、乡射礼、燕礼和士丧礼等等,牵扯到儒家礼仪的方方面面,关乎到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据《仪礼》记载,当时凉州已经出现了私学,教授以9篇《仪礼》为主的儒家文化。才知道,那时的凉州豪族尊师重教、崇尚礼仪之风已很浓厚。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武威正式设立官学,标志儒家仪礼文化在凉州铺开。不论私学官学,都以九篇《仪礼》为教材。推行儒学文化,成了朝廷派往凉州官员的一大重任。大将军霍光的孙女婿王汉,在汉宣帝时任武威太守。长安人谷永,博涉经史,广览群书,很有才华,在汉成帝时任凉州刺史,他们都对推行儒家文化不遗余力。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南阳名儒任延担任武威太守时,进一步加大了官学建设的步伐,选立学官,在优先让官吏子女上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士民子弟入学,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凡学得好的,任延都选拔任用,委以官职。开了寒门子弟进入地方政府为官的先河。
  杜业更是在凉州刮起了汉字教育之风。
  杜业是在汉宣帝前,就到凉州任刺史的。汉宣帝继位后不久,向天下征招讲授《仓颉篇》文字之学的人才时,凉州刺史杜业被招用。《说文解字》序曰:“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那时,全国能通晓《仓颉篇》的人只有齐人(已佚姓名)。齐人把张敞推荐给了皇帝。张敞即是“能吏”,还是有名的文字专家。张敞又把杜业拉了进来。杜业是张敞的外孙,张敞儿子张吉的学生,这两家几代都通文字之学。这样,从汉宣帝直到哀平时期,就有齐人、张敞、杜业、爰礼、秦近共五人在末央宫讲《仓颉篇》。朝廷能把天下通晓《仓颉》文字大家,派到凉州任刺史,教《仓颉》,识汉字,对凉州儒学的推行,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历史一再证明,汉家经略武威,以铁蹄开门,却是以输儒造血为根本治策的,太守王汉,刺史谷永,南阳名儒任延,文字大家杜业,一大批中原儒宗名士到凉州任职,极大地促进了凉州风土的开化。“凉州三明”中的张奂家族,金日磾和他的子孙,都由武功家族、匈奴血统转变成了儒家大族。凉州人硬死不屈的尚武血性中,不仅多了一种“臣属汉故”的文化基因,还多了浓得化不开的儒家礼仪之风。从此,凉州人“文武兼备”的文化品格初俱成形,不仅有了忠诚于汉的“烈士武臣”,也“遂有儒雅之士”焉。
  如三国时有“张良、陈平之才”的曹操谋臣贾诩,他凭一颗文人瘦弱的智慧脑袋,既能出计让张绣把曹操打得人仰马翻,又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把张绣的一队人马即刻送入曹操的怀抱,并且在曹操阵营中,混得风生水起,左右缝源,里外吃香,侍候曹操两代人而不倒,做到善终,其人生智慧实在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把儒家文化的精髓玩精了。
  金日磾,却是用儒家的隐忍精神成长起来的儒雅之士。
  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大败匈奴,浑邪王见大势已去,便杀了休屠王,率众四万降汉。金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今伦随浑邪王降汉,安置在黄门署当马夫,饲养马匹,时年仅十四岁。那种父亲被杀,还要跟着杀父仇人降汉的屈辱,对一个血性刚毅的匈奴少年,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改变匈奴人的血性,在隐忍中成长,在谨慎中活命。
  而隐忍和谨慎,正是金日磾从一个马夫成长为忠于汉室的西汉名臣的密码。金日磾的成长,有两个原因,一是识破刺客救驾了汉武帝,从此得汉武帝赏识重用;二是诚心学习儒家文化,改变了匈奴人的血性。文化改变不了人的身高,但能改变人的品质。昭帝即位后,他又担起了辅佐少主的重任,鞠躬尽瘁,死后被封为敬侯。金日磾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后代亦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民间,金日磾识破刺客救驾汉武帝的功夫,被传说成了长有预知祸福、识别忠奸的第三只眼。至今,凉州人都亲切地称他“马王爷”,就连后世的骆驼客们,都把他视为商道上的保护神,骆驼客们每出发时,掌柜子都要率驼客们,给马王爷上香化表,三拜九叩,祈求保佑一路平安。金日磾虽然自14岁离开凉州,跟随叔父降汉,在朝中喂马,做官,一生与凉州再没交集,但他死后,他的忠诚笃敬、孝行节操和他子孙们的优秀品格,让凉州人感动了两千多年。至今,金氏的儒家人格魅力还感动着我们。
  汉朝的凉州,经过封疆大吏们深耕细作,儒家文化的土壤越来越肥沃。仕子们用儒家文化,礼仪道德,改变着凉州人单纯的尚武品格和文化血性,进而用百年时间,终于养成了“臣属汉故”、国家至上的凉州文化人格,令天下人羡慕,仕子尊敬,文人褒扬,伟人夸赞:“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即便现在凉州人的口语中,虽然还夹杂着一些粗俗的东西,一些“呔”的单词,但当面对家国时,凉州人的文化血性和人格就能很快表现出来,而这,正是儒家文化浸染的终极效果。
  
  四、仕风
  
  儒家为官,道德至上。仕风正不正,先看家风。汉朝派到凉州的官员,虽然也有靠山吃山,贪污受贿的,但大都能以身作则,清廉为政,修身齐家。他们高居庙堂之上,常心怀百姓,以天下之忧而忧。
1234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

上一篇: 《 心迹之四十六(组章)

下一篇: 《 汉朝的风(下)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祁连山外的那片土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么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到底来自哪里?作者做了系统而明确的描述,汉朝的各种风促进了凉州风土的开化而凉州自身品格与之相容相济,造就了这个不可多得的地方。而每一种的风背后与之息息相关的人物极事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