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汗青之叹

汗青之叹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6-14   阅读:

  
  缅怀“原始武士道”的《叶隐》一书,则是对儒学的彻底反动,作者山本常朝特别痛恨让武士学习儒学。按该书的观点,武士道很简单,就是“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他认为,死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1905年,井上哲次郎编纂出版了著名的《现代大家武士道丛书》。他强调:武士道“在外国几乎没有现成的例子,是日本一种特别的精神训练”,不但不同于中国儒学,更是日本民族赖以生存、与源源不断输入日本的“西方道德”对抗的唯一利器。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恰是凋谢的时刻。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樱花一齐谢幕,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那是一种狂暴的灭亡之美。
  日本武士以樱花的盛极而衰比拟人生绝顶的精神境界: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后,武士便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心愿已了,一生无求了,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地凋谢,在耀眼的绚美中决绝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道的最终之领悟,是在灵肉分离之前对生命即将凋谢的最后眷恋和想往。因此,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苟且偷生地田园终老,而是战斗,或者死亡,生无可恋地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理想的归宿。
  武士道注重共性,但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
  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日本之魂》,引起西洋世界的极大反响,是将武士道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该书在美国、英国大行其道,并被翻译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种语言。新渡户也因《武士道》一书被誉为日本近代思想文化先驱人物。现在日本的5000日元钞票上,便刊印着新渡户稻造的肖像。
  十八、十九世纪,当中国满清政府临深覆薄迈入泥潭,腐败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日本政府的官员却保持了高度的清廉,这是一种奇怪的成功。日本明治维新得以顺利推行、成效卓著的前提之一就是政府官员的清廉,而真实地促进这种清廉之风盛行的竟然是克己奉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虽然穿上了中国儒教和佛教的新外衣,披着仁义道德的皮囊,但里面却充满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的精髓,提倡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导致了武士道在人格发展上呈现出极端的两重性:狂妄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严格意义上说,武士道是武士争霸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伦道德工具,它是一个阴翳的民族,在偏狭的性格中产生的复杂混乱的生存意识和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它拼命保留温文尔雅的外表,而当它生发开来后,却图穷匕见,青面獠牙地暴露了其残忍的本质。日本开动穷兵黩武的战车之后,被扭曲了的武士道又经历了一次畸变。他们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把士兵变成兽性十足的狼群,成为侵略扩张的工具,从而导致了世界性的灾难。
  4
  夜色清凉如水,我的头脑中却狂飚怒卷,久未平息。
  盯着这把日本刀的时候,我分明听到了风声,雨声,人啸马嘶声,还听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声。这一声叹息,清越而悠远,它来自中国的秦汉和大唐时代。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弱肉强食的历史,历史的张力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那就是战争。战争客观地推动着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在分合之中血洗了无数的弱者。
  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据先秦文献的记载,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即今天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在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先是部落之间的战争,造成了民族的融合。然后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更大的战争,形成了更大的民族迁移和混血。经历了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前221年,秦王赢政一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帝国,华夏民族在大一统中走向辉煌,领域也跨越了长江,扩展到了南方,甚至更远的地方。
  秦人尚武。《经.秦风》中记载有“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性格特质。秦军中一支百战不殆的劲旅,闻名于世的铁鹰锐士,为秦将司马错创立,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百战兵勇。历史中记载,这支部队即使全盛时期也只有千余人,但就是这支精锐部队,碾压了六国的战车,为大秦的一匡天下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瞻仰西安秦陵出土的无数陶俑战士,纵横整齐的排列中,仍旧能看到他们当年的风采。仿佛征鼓突然间震响时,他们仍然会在迷朦的休憩中猝然醒来,向着角弓拉响刀枪锵鸣的战场奔去。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大汉王朝,尚武精神达到了顶点。族人勇武刚强,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男儿万死图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汉朝将士英勇无畏,以开疆拓土为己任,立足于天地之间。他们北击匈奴,南收粤越,西震诸番,强汉之兵锋,无敢撄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一掷铿锵,响彻天地,万古流芳。曹植在《白马篇》中曾追怀汉将霍去病说: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李唐王朝是另一种武功盛世,更是一个中国人尚武的高峰。那个生气勃勃的时代,李靖大破突厥于阴山,生擒了颉利可汗;薛仁贵破百济、灭高丽,朝鲜半岛囊入大唐国土;高仙芝远征西域,令风头正劲的阿拉伯人一蹶不振。还涌现出一大批武将,如李世绩、王忠嗣、封常清、南霁云等,将星闪耀,正是盛唐气象的写照。薛仁贵一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一句,唱绝了当时大唐王朝的气象万千。
  中国历代王朝中,都有虎贲战队,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这些部队纵横在华夏的疆土上,为每一个王朝立国立威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如秦朝一统六国的黑甲军,汉周亚夫的细柳营,三国时魏国的青州兵和虎豹骑兵,唐朝的玄甲军,宋朝岳家军,元帝国的蒙古铁骑,明朝后期的关宁铁骑,满清入关时的八旗军,等等。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在战略战术没有重大失误的情形下,决战双方谁能取得最后的胜算,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兵力和士气。一支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是意志力的体现,这份意志力来自于尚武精神。敌我双方交手,既是武功兵法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比拼,如果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视死如归的勇气,绝对不能取得胜利。
  秦时明月汉时光,秦汉和大唐时代的铁马秋风,曾经为大汉民族带来无尚的铁血荣光,树立和高扬起民族自信。强大的军力因人而立,却又因人而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成就立国创业的精神支柱,却沦为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殡葬品。
  汉高祖高唱大风之后的若干年里,《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千里杀将”,被无数君王篡改成十二道金牌。韩信,岳飞,袁崇焕,年羹尧,死在一代代帝王的屠刀之下。历朝历代,弃置不用的武将数不胜数,多少胸兵腹将之才困守山野,独钓寒江。直到晚清人才凋蔽,几至无人可用。
  尚武精神是怎样没落的呢?它是败亡于兄弟阋墙的拼杀中,还是消失在外族屠戮的血腥里?拟或是毁弃在太平王朝的扑灭之下?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人间草木

下一篇: 《 爱是民主之源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拿起此文,你先会觉得太长了,不符合现在片状式阅读。接着,渐渐静下心来,读出了点好奇心探索心,原来日本刀的文化先是继承了中国文化,接着演绎出了他们自己的特点——残忍者的嗜血艺术。然后,是震惊,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的图谋不是一朝一夕。慢慢的泪流满面,为那些为了光复中华河山的中华儿女,他们去日本学习不是为了镀金是满怀赤诚和努力,他们是鲁迅、秋瑾、黄兴等等。希望我们在享受和平时,不要忘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担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英沙

    朱元璋做皇帝以后,下令编写《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承认其正统地位,编写了《本纪》,并且沿用中国传统,进行“避讳”。《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开篇云:“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事实上,中国不会给外国皇帝写本纪,也不会使用避讳,谁见过给日本天皇写过本纪??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16个中国帝王,自称继承了他们的大统;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国历代名臣37人,包括关羽、岳飞等汉族名将,也包括木黎华、博尔忽、博尔术、赤佬温、伯颜等蒙古族将领。嘉靖11年(1532年),明朝政府又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同样包括元朝的忽必烈。朱元璋始终把大漠和东北看作自己的版图,六次北伐,意图统一(绝对不是对外国的侵略)。最后终于控制了东北。

      朱元璋这些观点,与今天唯汉中国论者或满蒙非中国论者的观点格格不入,但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观。而清朝取代明朝也是中国历史的正常更替。

      如果元清不是中国的朝代,那么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都不属于中国的了?比如北朝、大理、西夏等,莫非中国边疆的古代历史是外国历史?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

    朱元璋曾经说过:“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胡汉一家”的局面没有改变。

    既然元是正统,那么,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都是我们的,俄罗斯只是中国的一个族群。

    那么日本呢?日本入主中原后会怎样?汪先生是正确的吗???......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俱不见汉族人的影子。宋、明两朝,虽名义上属汉族人统治,但却总是弱前弱后,可圈点处不多。回过头来说,黄帝真正是汉族人吗?炎帝呢?汉族人的定义是如何来的?即使以前的定义是正确的,纯粹的汉族现今还有吗?历史是不忍深究与细看的,如果太细腻,会把自己也看没了,茫然找不到归宿。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鲁迅先生文章:满清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他们(满清皇帝)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鲁迅后来又一次说过同样的观点: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 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最近读到了一本书《中国历史的罗生门》,现代人评价古代的事。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之大。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关于互目乱和丁字乱刃文:指日本刀上的纹路。初创者为日本铸刀名家水心子正秀。互目乱是连绵不断的山形,丁字乱则是朵朵小花的形状,小花与小花之间有重叠和连接。日本刀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们认为,这些刀纹富有极具魅力的美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毛泽东在年轻时,对日本的武士道是比较客观认同的。他改过西乡隆盛的诗,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对尚武精神的态度。后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他一再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最好的体现。1918年4月,毛泽东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纵宇一郎,中文名罗章龙(1896-1995),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东行,即往日本留学。纵宇一郎即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日本名字。武士道,从其本身来说,并没有错,关键是看利用他的人的初心和实用目的。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之类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自己审稿时并不十分严格,疵漏之处难免,敬请各位编委批评斧正。谢谢,即问夏安!!!

    2020-06-15

    回复

  • 沁芳闸

    人生何处不青山。感谢这样好的文字,感谢有幸读到。

    2020-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