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化散文 > 汗青之叹

汗青之叹

作者:英沙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20-06-14   阅读:

  
  对照历史迁移记录,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表明,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从寒冷艰苦的地方逐渐向温暖湿润的地方迁移,从高山峻岭向地势平坦的地区迁移。汉族发源于黄土高原,在艰苦卓绝中立国,却在大一统之后,逐渐移居到温暖的平坦之地,在太平盛世的阳光明媚和坦荡升平中走向平庸,在不断的贪图享乐中消磨了斗志,变得消沉。
  孔子说郑卫之声容易让人颓废,陷入声色犬马,而不立大志,靡靡之音易导致亡国。当宋仁宗怒斥柳永的时候,他其实非常清楚,他的朝代正在江河日下。但是,垒垒江山中,深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已经大有人在。驱不散的夜夜笙歌里,一大批酸臭文人如苍蝇般飞舞在琼楼玉宇,如蜜蜂般穿行在万花丛中。他们紧贴上去,与肉欲横流的教坊私寓厮混在一块,咿呀作出闺怨之态。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温柔香艳之风到处泛滥。
  生活是美好的,理想是丰满的,但眠花宿柳的结局,却是形销骨立的。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正可谓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太安逸的环境,很多时候就如同一个地狱一样,它会渐渐磨灭远大的理想,腐蚀人的灵魂。
  在秦淮歌舞和扬州暖风中,在漪糜绵软的婉约情怀中,血性终于渐渐涣散殆尽了。异族铁蹄下的汉民族息事宁人、以和为贵的思潮代替了勇武抗争,将奴性放大到了畸形和变态的程度。人们“以强勇为喜事,以冒险为轻躁,以任侠为大戒,以柔弱为善人,惟以‘忍’为无上法门。”
  无限的香艳当中,一个事实昭然若揭,即汉奸是怎样炼成的。明末那些士大夫们,洪承畴、侯方域、钱谦益、吴三桂……所谓的东林党人复社公子,终日浸泡在温柔乡里,一个一个骨软如酥,膝萎身颓,竟然比不过那些秦淮风尘女子的侠骨仁心。投降,投降,还是投降。十万将士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硬气和热血早已经丧失流干。
  历史走到了明、清,尚武之风虽然颓丧不堪,但还在寥寥冷灰中时不时地冒出点点火星,例如《史记》里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血色江湖,田横五百士之殉主传说,清末民初的武侠传奇和反清剧目,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武功和仁义,《水浒传》中的快意恩仇等等。但这点点火星仅只是在茶余饭后闪亮了一下,便立时暗淡下去了。
  大国的没落都因为民族精神和胆气的流逝。当祖先开疆拓土的坚兵利器被铸造成菜刀和犁耙的时候,农耕民族的没落几乎已经成了定局。中国在汉唐气魄的鼎盛挥霍之后,从北宋之后扬文抑武,直到明朝开始轻武,清朝末期的懦弱耻辱,直至延续了最屈辱的百余年近现代史,怎能不令人长吁扼腕?
  刘亚洲上将谈到中日甲午战争时,很痛心地谈到:“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
  梁启超先生无不感慨地说:
  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5
  就在大国一步一步滑向没落的时候,日本恰如他们的旗帜一样,果真象一枚卵状的朝日,冉冉而起,斗志昂扬,一步一步完成了武士道思想体系,形成了抱团的国民性格。
  秦始皇时徐福东渡,记录若是真实的,也只可以称为个案或者偶然事件。日本作为国体出现在中国史书上,最早是汉武帝时期,对日本的记载十分简单:“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
  乐浪海,指今天的渤海。乐浪郡是汉武帝在征服朝鲜后,在朝鲜建立的一个郡。从这点来看,那个时候我们对日本的认识非常有限。乐浪海的倭人,从侧面体现了日本人的海上渔猎生活。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在位,日本派出使者来中国。光武帝对其进行了赏赐并且颁给日本国王一枚金印,这枚金印在日本被发掘出来,成为了两国交往的见证。
  时间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曹魏册封日本卑弥呼为日本王。当时,中国三分天下。魏蜀吴三足鼎立,三方亦敌亦友,互相抗衡。作为继承汉朝正统的魏国在册封日本王时,更多的用意是来制衡吴国。
  日本的大陆梦由来已久。唐朝后期,武士刀被铸造打磨得越来越锋利时,它终于出鞘,露出了杀戮的凶光。日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定下了走出自然灾害多变的贫瘠海岛,占领中国然后称霸世界的国策。认为“最优秀”的大和民族只要得到了大陆这些丰富的土地资源,就能称霸世界。
  此后,中日邦交的历史,便是一场又一场血肉横飞的交锋。
  我在史书上看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一页:唐高宗时朝鲜内乱,中国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叛。龙翔三年(公元663年),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出动舟师数百,占领锦江口。唐遣刘仁轨领兵击之,“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以唐朝为师的时代,倭人竟敢以四百艘战舰,染指朝鲜,对抗中国,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事实!
  明朝时,更有日本民众自发组团到中国沿海行杀人越货之事。明史记载倭人“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问则张其而肆侵略,不得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开始时,他们还假装是入贡使者,假惺惺地呈上土产换取赏赐,一有机会则强抢硬夺,杀掠而去,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倭寇数次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此后倭患连年不断。
  明成祖时,倭寇的规模越来越大,大群多达万人,小群数百人,据点深入沿海各省,到处为害,形成一股极为残暴的海盗武装,已经抛去了所有虚善和伪装,明火执仗地掠夺起来。所侵犯的地方,人畜不留活口。成祖三十四年,拓林一带倭寇“犯乍浦,海宁,攻陷崇德,转掠西塘、双林、乌镇、菱湖诸镇、杭城数十里外流血成川,巡抚李天龙束手无策”。成祖四十一年春,“倭陷福建永宁卫,大掠数日而去。复攻永宁城,破之,大杀城中军民,焚毁几尽”。按照现行的史实来看,倭寇在中国沿海肆虐达78年之久,明朝耗费国库巨额经费,军队死伤数十万,天下骚动。虽经戚继先等明朝将领与之苦斗多年,才告平息,但中国也因此元气大伤。而倭寇屠杀中国平民十多万,抢劫财产难以计数,更从此开始轻视中国。
  万历十九年(1591),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说欲假道讨伐中国,“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遭到了朝鲜的严辞拒绝。第二年四月,日本举兵21万越过朝鲜海峡,拉开了日韩战争的大幕。此次战争,日本称作为是“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前方节节胜利的捷报传来,丰臣秀吉十分兴奋,他要做日本的曹操,狂妄地制定了继续进攻的计划,打算先彻底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把天皇迁到北京去,以周围十国之地作为御用,让自己的养子担任中国关白,封给百国,对其他可能在攻打中国的战役中的有功之臣都作了封赏的安排。攻灭中国之后,再派兵打下印度和东南亚。这一计划的主旨就是将日本举国从贫瘠的岛屿上迁移到大陆,也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
  此役以日本惨败,丰臣秀吉抱憾去世而告终。丰臣秀吉临终的时候,留下了一首辞世歌:
  我如朝露降人间,今作珠痕逝草前,
  大坂巍峨实梦幻,醒时万事付灰烟。
  缺乏危机感的中国人却似乎并未把日本的威胁放在心上。一直在暗中蛰伏偷窥的日本人终于找到机会,刚从西洋学会了制造枪炮,立刻拿中国开刀。1894年的甲午战争,同样是朝鲜内乱,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乱,然后日本乘机寻衅,借保护侨民为由,向中国不宣而战。1894年7月25号,由东乡平八郎担任舰长的“浪速”丸击沉了中国租用的英国的商船“高升号”,战争正式开始。日本海军干掉中国北洋水师之后,陆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掠地,奸淫杀戮,逼迫清庭割地赔款。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将中国的财富席卷而去。
  审核编辑:沁芳闸   精华:沁芳闸

上一篇: 《 人间草木

下一篇: 《 爱是民主之源

【编者按】 短篇小说副主编   沁芳闸:
拿起此文,你先会觉得太长了,不符合现在片状式阅读。接着,渐渐静下心来,读出了点好奇心探索心,原来日本刀的文化先是继承了中国文化,接着演绎出了他们自己的特点——残忍者的嗜血艺术。然后,是震惊,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的图谋不是一朝一夕。慢慢的泪流满面,为那些为了光复中华河山的中华儿女,他们去日本学习不是为了镀金是满怀赤诚和努力,他们是鲁迅、秋瑾、黄兴等等。希望我们在享受和平时,不要忘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担当。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9

  • 英沙

    朱元璋做皇帝以后,下令编写《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就承认其正统地位,编写了《本纪》,并且沿用中国传统,进行“避讳”。《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开篇云:“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事实上,中国不会给外国皇帝写本纪,也不会使用避讳,谁见过给日本天皇写过本纪??

      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祭祀从伏羲到忽必烈的16个中国帝王,自称继承了他们的大统;洪武21年(1288年),又祭祀中国历代名臣37人,包括关羽、岳飞等汉族名将,也包括木黎华、博尔忽、博尔术、赤佬温、伯颜等蒙古族将领。嘉靖11年(1532年),明朝政府又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同样包括元朝的忽必烈。朱元璋始终把大漠和东北看作自己的版图,六次北伐,意图统一(绝对不是对外国的侵略)。最后终于控制了东北。

      朱元璋这些观点,与今天唯汉中国论者或满蒙非中国论者的观点格格不入,但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观。而清朝取代明朝也是中国历史的正常更替。

      如果元清不是中国的朝代,那么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都不属于中国的了?比如北朝、大理、西夏等,莫非中国边疆的古代历史是外国历史?

      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 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

    朱元璋曾经说过:“昔胡汉一家,胡君主宰”,“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明朝取代元朝,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胡汉一家”的局面没有改变。

    既然元是正统,那么,外兴安岭和西伯利亚都是我们的,俄罗斯只是中国的一个族群。

    那么日本呢?日本入主中原后会怎样?汪先生是正确的吗???......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俱不见汉族人的影子。宋、明两朝,虽名义上属汉族人统治,但却总是弱前弱后,可圈点处不多。回过头来说,黄帝真正是汉族人吗?炎帝呢?汉族人的定义是如何来的?即使以前的定义是正确的,纯粹的汉族现今还有吗?历史是不忍深究与细看的,如果太细腻,会把自己也看没了,茫然找不到归宿。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鲁迅先生文章:满清阉割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他们(满清皇帝)是深通汉文的异族的君主,以胜者的看法,来批评被征服的汉族的文化和人情,也鄙夷,但也恐惧,有苛论,但也有确评,文字狱只是由此而来的辣手的一种……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鲁迅后来又一次说过同样的观点: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 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2020-06-24

    回复

  • 英沙

    最近读到了一本书《中国历史的罗生门》,现代人评价古代的事。在我写这篇文章时,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之大。罗生门原为日语,后用来借指人世与地狱之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别。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关于互目乱和丁字乱刃文:指日本刀上的纹路。初创者为日本铸刀名家水心子正秀。互目乱是连绵不断的山形,丁字乱则是朵朵小花的形状,小花与小花之间有重叠和连接。日本刀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们认为,这些刀纹富有极具魅力的美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毛泽东在年轻时,对日本的武士道是比较客观认同的。他改过西乡隆盛的诗,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对尚武精神的态度。后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他一再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最好的体现。1918年4月,毛泽东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的诗: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纵宇一郎,中文名罗章龙(1896-1995),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东行,即往日本留学。纵宇一郎即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日本名字。武士道,从其本身来说,并没有错,关键是看利用他的人的初心和实用目的。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之类也。

    2020-06-15

    回复

  • 英沙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自己审稿时并不十分严格,疵漏之处难免,敬请各位编委批评斧正。谢谢,即问夏安!!!

    2020-06-15

    回复

  • 沁芳闸

    人生何处不青山。感谢这样好的文字,感谢有幸读到。

    2020-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