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文学梦

作者:从容    授权级别:A       2014-10-24   阅读:

  
  B、叩响古《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宋]翁卷 [宋]范成大
  绿遍 白满 景美 村庄儿女 耘田织麻
闲人少:才…又 人忙 童孙:学种瓜


   我的课堂我的荷塘
  一、诵读中感悟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我教学中敬重又慎重。总不敢多讲也不能多讲,唯恐说多了亵渎散文的美。于是我就和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释题,什么是匆匆?时间过得很快是匆匆,日子过得飞快再也回不来了是匆匆。带着情感读题,作者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过的?生找到句子进行有层次有滋有味地诵读,适时适当让学生说一说读中的感悟,再诵读,情感积淀在心中时,让学生写一写“------的时候,日子-------过去了”。展示交流中分明感受到学生体验日子匆匆了,难怪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理解了再诵读。在诵读中自然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自然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第一段语言表达上通过对比诵读知道日子一去不复返,有一种惋惜。第四段更是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为什么连说两个“痕迹”,不能平的,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呢?诵读中进行感悟体验。
  在这样经典散文面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诵读有一定的技巧,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诵读好是关键,用心灵来诵读,从而体会作者用心灵倾诉,诵读中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二、利用教材来教
  教学完《桃花心木》一课,充分切实明白了是“用教材来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义。
  由林清玄的文章说起,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今天学习的《桃花心木》也是这一类文章。。图片认识桃花心木,有什么想说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桃花心木的,读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点。在这些体验下再读题,学生对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学生也更有意愿学习课文了。
  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到种树人奇怪之处,做上批注,交流知道几个“不定时”。真奇怪,有什么疑惑想对种树人说,自然学到种树人的话语,朗读,体验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种启示自然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还得扎下根来,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确定”,图片情景再现生活中不确定的事例,学生看着思考着,再说一说今后生活中的不确定,在说中,启示已慢慢扎进学生心里。再进一步让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天---------”。一颗“不确定”,面对困难,做好心理准备,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经成为一颗种子深深种在学生的心里。
  用教材教,教会学生去学,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
  三、一种体验阅读在滋长
  做一件事努力尽心做了,可最后失败了,心情怎样?接着再做,还是失败了,心情会怎样?仍不放弃再做,终于成功了,心情怎样?
  在谈话间徐徐导入课文学习,《顶碗少年》一课会让我们明白许多,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顶碗少年来学习课文。
  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得怎样呢?读文体验交流,可失败了,你心情怎样啊?体验情感。第二次又表演,你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表演的呢?读文体验,可最后还是失败了,你的心情怎样?心里会说什么呢?你的一位师傅来了,对你说了什么呢?你心里又会说什么呢?在学文中不断拓展体验。于是又有了第三次表演,这一次在台上表演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放开来,不惧怕失败地进行表演。最后终于成功了,你的心情怎样?
  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你又有什么启示呢?交流展示,难怪作者文末说有些微微的激动,激动在哪呢?继续深入交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一句面对失败鼓舞自己的话,时时提醒自己。
  让学生体验阅读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滋长,是一种生命的呵护。
  四、走进文本走进春节里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京味京腔中散发着老北京特有的年俗,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老百姓的春节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弄清写了春节里的哪几个日子?也就知道了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那就跟随老舍的描写一起过一回北京的春节,品尝一下春节的味道。
  走进腊八,腊八粥的飘香,杂拌儿的好吃,一下让我们闻到了北京春节的气息。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中喜欢上腊八的京味。除夕真热闹,自由读,谈感受,个性品尝年三十的风味。接着师生引读,男女生引读品味除夕的热闹,一次一次诵读,身心与文字一起愉悦年三十的习俗。顺势延伸写一写“我家的除夕”,在老舍文笔的启发和带动下,学生用文字洋溢着自己除夕的快乐,喜庆。来到正月初一,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新年就这样谈话间来到我们身旁。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美美地读,分层次读,小组竞赛读,那各式各样的灯在我们读中恍若就在眼前。
  审核编辑:   

上一篇: 《 青春

下一篇: 《 悲凉:秋思

【编者按】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