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性到兽性

——论宁芩创作倾向性的转变

作者:文璘    授权级别:A    精华文章    2014-06-05   阅读:

   序言

我是那个躺在雪地里的婴孩……
上帝啊,你放我去天堂!
  我知道,进入天堂的门,是一扇很窄很窄的门!
  
——宁芩《在灵魂的深深处》

在一个技术主义蔓延的时代,在一个神袛消失、信仰湮灭的时代,在一个历经纯粹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又转而为实利、金钱和欲望统治的年代,一个个体历至一个民族应如何重建它的心灵支点和精神家园?应该如何找寻它生存的终极意义和哲学彼岸?这是每一个面对灵魂写作、面对经典写作和精英写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文学担当。
写出《狂人笔记》的宁芩就是一个“属魂的作家”,这里所说的魂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它是指思想、意志和情感以外与终极存在状态中的人的内有之“灵”。它不是把人仅仅放在经验的层面上,而是把个体人的价值与超个体价值结合在一起,把人的生存引入神圣的本源,由此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神圣景观。这个神圣景观有三个部分有机构成:信仰的对象是道德自我完善的神圣象征,即人对于正义纯洁的确信总和,它是恒久不变的、庄严神圣的;信仰的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的虔敬之心,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负责,是个体生命在追求永恒的价值关怀之中而获得的超越;信仰的情感体验是虔诚、敬畏、热忱。在宁芩身上有着一种与这种存在本源力求契合的要求,这要求植根于宁芩的生命深处,呼唤神圣的启示和不灭的信仰。在《狂人笔记》中,他通过与神圣存在发生关系来确定人的存在,面对“上帝”来寻找人的位置,追求神性价值的超验立场,将生存价值和信仰和真实的建立这一问题重新提出,并深刻剖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严肃和真诚。
以《幻灭的春天》为分水岭,宁芩小说从张扬神性﹑构筑神性,呼唤神性转而探寻人性。在历经黑色的现实风景﹑破灭的爱情神话、迷乱的悲观绝望的艺术人生后彻底导致神性的幻灭,进而走向神性对立面——兽性。这种创作倾向性转变的结果是,其后来的作品无论是《发现华南虎》﹑《艳遇的夏天》还是《魍魉乡村》在审美艺术和思想力道上都无法与《狂人笔记》相媲美,也使得他在《狂人笔记》中所表现的的难得的真诚、严肃的可贵态度大打折扣。
《发现华南虎》初露兽性端倪;《艳遇的夏天》时而真诚,时而戏拟,越到结尾处越荒诞地失真,在审美权重上难以平衡(《魍魉乡村》亦是如此);《魍魉乡村》中对兽性的展示更是肆意泛滥﹑一览无余。尽管作者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外壳,但却无法让人感受到与略萨、马尔克斯这些拉美的“魔幻大师”有多少在美学上相似的孤独。当然这种对兽性的抒写,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神性的视点所在,即——“置身神界看人界”,用神性的终极观点透视人世的一切罪与罚,爱与恨,救赎与毁灭,并把这一切归根于神性的丧失。然而就其对兽性抒写本身,却有极大的问题。作者始终以客观、冷漠、无动于衷态度,来看待人类这些最原始的本能,并用类似外科手术式的方式解剖、放大、聚焦、细描欲望的冲突,感官的泛滥淹没了灵性的思考,使本该张力无限的文本本身,变成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庸俗简单的注解。由于这些小说中人物缺乏自省的勇气和自我救赎的态度,而且作者是秉持着“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它能造出怎样的世界!”一种闻一多式的绝望的暧昧的态度,不曾为他的人物提供神性的救赎之路,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和表达出的形成了“悖论”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宁芩小说获得可资研究的价值,无论从繁荣网络文学角度,还是从指导读者的角度,都有必要对宁芩的创作作出全面、中肯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论立足于文本本身,对其具有代表性作品重点推介,以其创作倾向性转变为关键逻辑点,着重分析其从神性——人性——兽性的转变过程,并由此推论出宁芩尚未建立自己神性观照下的信仰之维和爱之维。
关键词:神性 兽性 创作倾向性 转变


第一章:《狂人笔记》——神性的觉醒、构筑、呼唤

等待光的时候
把破碎的心捏成一团
不能死,要活下去
要活下去,要活着,活着见到光!
远离这永恒的黑暗
——宁芩《等候光的时候》
   
   在进入文本之前,有必要厘清“神性”这个概念。别尔嘉耶夫说:“如果没有一项比个体人格更高的存在存在着,没有一个可供个体人格进入的冰清玉洁的世界,那么个体人格将不能走出自身,去实现自己丰盈的生命”。这个“更高的存在”和“冰清玉洁的世界”就是活的存在着的“上帝”以及“天堂”的理想位置,这是超拔于经验世界的超验世界,一种宇宙精神和宇宙真理。“第三极神性写作”的理论家刘诚认为:神性写作不是神话写作、宗教写作;神性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人性中最高尚、最通神、最接近神的位置、并且放射光辉的那个部分。神性写作的标准应为:向上、尖锐、有益。以这些观点来看之,《狂人笔记》无疑是神性写作的典范之作!
   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狂人笔记》是当今网络文坛有可能出现、且已经出现的最好的、最具有魅力的小说文本之一,套用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一份分量够重的灵感!”。由于它是由特殊的艺术材料制成,中间杂糅着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戏拟、反讽后现代技巧,使得文本艰深晦涩而疯话连篇、“鬼”气十足,不少读者对其望而生畏。其实,《狂人笔记》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甚至还有启蒙主义的影子。我们知道这是宁芩在向鲁迅以及西方那些现代派大师们(比如斯特林堡)致敬。《狂人笔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只有一字之差,同样写一个“疯子”的故事,结构形式一个笔记体一个是日记体。另外,在精神上宁芩也是秉承鲁迅之风,把锐利批判的锋芒从历史、现实、道德层面上升到文化哲学层次。由于篇幅的差异,《狂人笔记》比《狂人日记》涵盖了更深广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以及心理现实内容,前者比后者更自信、更专注、更蛮横。(恕笔者妄下结论,站在巨人肩上,一切皆有可能!)同样,就“鬼”气十足而言,《狂人笔记》和西方表现主义大师斯特林堡的剧作《鬼魂变奏曲》也具有可比性。两者皆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都是写人间的苦难,揭示人间阴暗和人性的丑恶;前者以疯子与鬼魂对话,后者是鬼魂的自言自语;在主题意蕴上,《狂人笔记》探讨“关于人性,关于精神探索,关于政治黑暗,关于戕害,关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荒凉孤独寂寞,关于生存之道等等”(夜雨寄北语),《鬼魂变奏曲》则直接得出:“世界是疯人院,是妓院,是停尸场”的结论。
   正是继承了这些大师们的衣钵,《狂人笔记》敦敦实实的、自信的、孤独的站在文坛的入口处,成为阳光下一座无可企及的雪峰!
   
⒈同化或者异化与精神分裂

关于狂人发疯的原因,我们依稀能从这些大量的、连篇累牍的呓语﹑潜意识、非理性、非逻辑的叙述当中找到其逻辑发生点。狂人曾经也是一个“纯真的少年,在清晨浓浓的晨雾中和黄昏沉沉的暮色里,在这条青石板的山路上,用脚步弹奏过人生最美好的乐曲”。他历经混乱的年代、黑色的童年,“从农村的山野田间的牛屎堆里爬出来,辛辛苦苦地读了十几年的书,从一个人人都可呵叱白眼的办事员,像蜗牛爬树一样的慢慢的爬到现在这把交椅上”。然而爬上这把“交椅”所付出的的代价是,“患上当今官场上的人们常患的“职业病”:人格分裂和良知丧失。”。当“难得糊涂”替代了“石灰吟”,“我把我的灵魂抵当给‘王胖子’(王副市长)”,狂人在官场被同化了,异化了。
  审核编辑:梁星钧   精华:梁星钧

上一篇: 《 诗歌杂谈

下一篇: 《 《生活启示录》的启示

【编者按】 红尘会员   梁星钧:
一篇架构宏大、大气磅礴和论析精深的评论。一篇多层面、多视角和多方式的比较式辩证评论。一篇论坛少见而值读思的评论力作。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