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名士成多禄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2-21   阅读:

  

  “逝者已三日矣。独起挑灯,不复成寐,感念畴曩,如在目前,爰拥炉命笔,口占绝句五十首。情之所主,工拙殊不自知。时光绪丁酉十月十三日夜漏三下作此。竹山多禄自记”。

  ……

  当生活的苦难像春草一样无所顾忌地眷恋成多禄的精神家园时,这位人选择更多的是沉默。他无数次坐在自家东侧的炮台上,心里浸着泪水,静静地守望着缓缓流淌的松花江水,感恩江水的博大和辽阔……

  成多禄第一次参加科考是16岁,到吉林参加童子试,获得了第一名;紧接着参加院试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院试的主考官是以人品和文章风骨名闻天下的武昌学者王孝凤。这位当世鸿儒看到先生的文章后,连声赞叹,呼为“国器”,并亲手赠给先生一部清代学者张伯行著的《小学集解》和一卷《格言联璧》。

  先生由此正式走上了科举之路。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积雪有数尺厚。一次,先生外出访客,有野鸡为躲避老鹰追捕撞进车厢中,归来途中,出现了七色的云彩。野鸡投车,七彩祥云都是古籍中早有记载的吉兆,这似乎在为先生的科考讨了个好彩头。

  22岁,先生参加乙酉选拔预科的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拔贡生。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拔贡生是五贡中最难考的一个环节。可以说,考取了拔贡生,距离科考及第这一终极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先生的好运却止步于此。24岁那年的四月,先生来到京城准备参加朝考。就在朝考前夕,忽然接到家里的电报——父病,速归!

  “我什么功名都可以不要,但我不能失去我的父亲!”先生为人至孝,看到电报后,顿时心急如焚,当下谢绝了朋友们的挽留,晚上就带着仆人冒着滂沱大雨,坐骡子车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到奉天时,赶上发大水,阻塞了道路。先生与仆人只得弃车改马,走小路回家,结果走到昌图时,盘缠用尽,寸步难行。昌图李知府是成荣泰的故交,素有“李青天”之称,他与长春知府李金镛被世人并称为“吉林二目”。“李青天”得到消息后,立刻赠送盘缠,并派人护送先生返乡。几经周折,历时55天,先生终于在八月二日赶回家中,而成公荣泰早在五月十六日过世了。

  回到家里,先生一头扑到父亲的棺椁上放声大哭,捶胸顿足,几乎背过气去。母亲瓜尔佳氏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训斥他,说:“汝家累世书香在汝一身,我之相依为命者,亦在汝。今若翁新逝,丧葬诸事谁贷汝者?乃欲自毁,讵哭死即为孝耶?”先生这才止住泪水,长跪着聆听母亲的教诲。

  成家在其塔木一带名望极高。小多禄8岁那年,一场罕见的灾荒席卷了东北大地,方圆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只能靠野菜充饥,野菜被挖光了,人们就开始吃榆树皮,抠草根,尽管如此,饿死的灾民依然不计其数。成家是当地大户,家中颇有存粮。但由于成荣泰去京城办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当家人不在,族人谁也不敢做主。在满族的风俗中,男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西服的地位还不及姑娘。眼看着乡亲们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瓜尔佳氏毅然命令族人,开仓放粮。成家仅留下一点粮食,其余全部赈济给了灾民。成家人忍饥挨饿,与乡亲们共同度过了难关。乡亲们得救了,领到救命粮的百姓山呼“成善人家”!第二年春天,成荣泰回到家中,听说此事,对瓜尔佳氏大加赞赏,说:“这才是咱们成家媳妇应该做的事啊!”

  在成荣泰下葬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自发前来吊唁的乡亲有好几百人。成多禄伏首在地,叩谢乡亲。

  错过了拔贡考试,先生再次进京参加科考,已经三十一岁了。这时的先生学识更加精深,为人也更成熟。在先前进行的国子监考试中,先生从八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名动京师。就在大家都认为先生一定会在正式的朝考中大有作为时,先生却意外感染伤寒,突然病倒。八月初八,先生抱病进入试场,不久即昏昏不醒人事,随后狼狈退出。

  这是先生第一次进入朝考的会场,也是最后的一次。从此,先生绝意功名,再不作科举之想了。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立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立志,一种是立事。立志应该在少年,虽然,苏老泉28岁才立志读书,但毕竟属于特例。三十而立的立,我想指的应该是立事,人在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所要从事的事业并开始为之努力。先生决意功名,专心书时正好三十一岁,刚刚过了而立之年。

  我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先生不是在朝考前病倒,亦或是继续参加朝考,那么,以先生的才干,晚清社会必定会多一位国器之臣,而少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人。以先生刚正的个性投身诡谲的政治旋涡,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和摧残啊。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有太多太多孔乙己和范进式的悲剧人物。先生能够急流勇退,表现出了极大的胸襟气度和超脱常人的智慧。

  几载联吟共雪蕉

  吉林崇文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最初由乡绅捐资修建,地址就在今天的吉林市公安街永远胡同内。清代,关东民风骠悍,尤其是奉实边命令归来的八旗子弟,多习弓马,而少读诗书。吉林崇文书院的成立,始开东北文化教育先风。

  光绪十年(1884年)二月,20岁的先生来到崇文书院深造,住在景韩堂。

  晚清鸿儒顾肇熙出任吉林分巡道首任道员,兼任崇文书院山长。在他任职期间,对崇文书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请修学堂,捐建义学,聘请经师主持讲座,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银为学生们购置了大量经典缮本。在顾肇熙的苦心经营下,吉林崇文书院面貌一新,成为东北首屈一指的学子荟萃之所。

  先生入崇文书院就拜在顾肇熙门下。在先生眼中顾肇熙是位勤勉,渊博的长者。“博及群书,长于经世之学,为诸生教以读经、读史之法以及百家之书,朝夕讲解,娓娓不倦,余受益焉,遂为专课弟子。”顾肇熙的人品学识对先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经世之学,也在先生任绥化太守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顾肇熙看破宦海沉浮,隐居于苏州城南的木渎镇。同样历经宦海沧桑的先生特意去拜访恩师,并作《泛舟木渎访顾缉廷师》诗一首:

  好风吹梦过横塘,席帽棕鞋趁野航。

  里巷共知陶靖节,衣冠犹见鲁灵光。

  沧桑变后秋声远,樽酒谈深夜色凉。

  说剑弹棋成底事,此身如坐景韩堂。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隔20年,师生别后重逢,把酒彻夜长谈,恍惚又回到了在崇文书院的读书时光。

  除了顾肇熙,吉林府的教授,文章名手周让三也是先生的老师。他曾为先生的父母写过两通神道碑。如今,石碑仍保留在其塔木。周让三十分欣赏先生的文章。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在崇文书院,先生不但遇到了数位授业恩师,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29岁那年,先生与曹季武、李云松、邓节珊、宋百泉等人共同发起组织雪蕉吟社。诗友之间往来唱和,成为一时美谈。在此期间,先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31岁那年,先生搬往吉林市局子街居住,认识了同学徐鼐霖。徐鼐霖字敬宜,九台市二道沟人,其父以医德和医术,名重乡里,为穷苦人看病从来分文不收。

  过去,东北遍地是胡子。徐鼐霖十三岁那年,放学回家途中被一伙胡子绑票。胡子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徐鼐霖报出家门,说:“我父亲是徐三先生,也叫‘花先生’,是‘种痘’的大夫。”胡子一听,大惊失色,说:“我吃过你父亲的药,你父亲还救过我兄弟的命,我们不能绑你!”由于,担心徐鼐霖再被其他胡子绑票,这伙胡子一直将徐鼐霖护送到家门口。徐父的仁慈和贤德由此可见!巧的是,徐鼐霖出任黑龙江兴东兵备道的途中又遇到了这伙胡子。这一次,是徐鼐霖率兵将他们抓获。徐鼐霖认出对方后,非但没有惩治,反而赠送钱财,劝他们改邪归正。从此,这伙胡子各自回乡,过起了本本分分的日子。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七星台游记

下一篇: 《 读你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本文介绍的是关东名士成多禄。他是天才少年,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他重情重义,尊师敬妻,孝敬父母,爱国爱家,留下许多传世佳话。身为吉林三杰,人品、气节、才干都堪称楷模,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他一生淡泊名利,但从不缺乏忧民之情报国之志,勤政爱民,虽然做官不长,但是深得百姓爱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身处乱世,半世漂泊,对家乡始终有难舍情怀。令人感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