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名士成多禄

作者:花满楼    授权级别:B    编辑推荐    2014-02-21   阅读:

  

  他推开家门,乐颠颠地喊:“娘,俺回来啦,俺给你带了烧鸡和蒸饺。你快趁热……”

  话没说完,冯三就愣住了,知府大老爷坐在破旧不堪的八仙桌旁与自己的老娘亲热地交谈呢,还有位公差站在一旁。冯三反映过来,转身要跑。冯母一声断喝:“回来,快见过知府大老爷”!

  母命不敢违,冯三耷拉着脑袋,硬着头皮蹭到先生面前,作了一个揖,嘟囔道:“草民冯三,见过青天大老爷”。

  冯母乐呵呵地说:“知府大老爷是好人呐!他知道咱娘俩日子紧巴,特意让人送来不少粮食呢”。

  一听这话,冯三抬起头看着先生,竟不知说什么好。愣了半天,他突然从怀里掏出钱袋、怀表和书放到八仙桌上,而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声说:“草民该死,草民该死”!

  先生微笑着把他搀起,将怀表揣到怀里,拿起书问:“冯三,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吗”?

  冯三看了眼书,摇摇头,说:“草民不认得字”。

  “好吧,那我告诉你这本书叫《孝经》,是专门讲孝道的。”先生和蔼地说:“冯三,我知道你是个孝子,可是你知道这孝也有真孝道和假孝道的区别吗”?

  冯三再度摇头。先生继续解释:“你现在做的就是假孝道。你以为给母亲买好吃的就是尽孝心了吗?你可知道,你在外面做着偷偷摸摸违法的勾当,老娘在家里是怎样的担心。万一你哪天被公差抓起来,你的老娘谁来照顾?

  你要想真正的尽孝道,就应该从今天起弃恶从善,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将来娶个媳妇,共同伺候老娘,也延续你们冯家的香火,对得起冯家的列祖列宗……”

  一席话,说得冯三痛哭流涕,跪倒在先生身前,不停地磕头,连声说道:“冯三愿听大老爷教诲!愿意好好做人,好好做人”!

  先生再度把冯三搀扶起来,拿过钱袋,把里面的钱倒在冯三手中,说:“我也没有多少钱,这次来绥化任职,还是程公送的盘缠。你用这点儿钱添补下家用吧。如果你愿意就到衙署来当差,我让你负责集市的治安,你看如何”?

  “大老爷,你……你信得过小人?”冯三又惊又疑又喜。

  先生微微一笑,吩咐公差备好笔墨纸砚,然后站起身,笔走龙蛇,在宣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孝”字,说:“百善孝为先。冯三,你是个想尽孝的人。写个‘孝’字送给你,我信得过你”!

  冯三果然痛改前非,将绥化集市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又娶妻生子,孝敬老娘,一家人过着和乐融融的生活。先生赠字使浪子回头的故事,在绥化被传为一时美谈。

  教育了地痞无赖,可是绥化的风气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由于历代官吏都不重视文治,导致民间争讼不断,聚众械斗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先生决定从兴办教育入手,彻底改变地方风气。可是,兴办教育需要资金支持,绥化又是穷衙门,拿不出那么多钱。为了筹集资金先生决定发动地方乡绅,联合办学。先生亲自到乡绅家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一次与乡绅接触,都极其谦和。乡绅们只见过以势压人,吃拿卡要的大老爷,却从未见过像先生这样和易近人的知府,都感动得五体投地,纷纷解囊资助先生办学。先生也拿出自己的俸禄,购置了大量经典缮本供学生们使用。

  学堂办起来了,教师请来了,先生又走访乡里,遇到家庭贫困但天资聪慧的适龄孩童就带到学堂,免费接受教育。《绥化县志·教育志》载“绥化自光绪三十二年,多前府(即成多禄)莅任伊始,即集合地方人士,以群策群力排除障碍,劝募巨款,建设学校……三十四年,风气渐开,向学者日众。”《绥化县志·人物志》也说先生“与邑绅接,情文兼至,邑人歌颂之,久而不忘!”

  除了兴办教育,先生还扩充街基,鼓励商业,兴修水利,整顿警务,平息民间争讼,惩治恶霸奸党。在任三年,绥化面貌大为改观,民众安居乐业,绥化城乡,路不拾遗,夜不避户。先生也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被呼为“清廉太守”。

  张朝墉曾说:“光绪三十一年,朝墉游黑龙江,道经绥化,闻知府成多禄竹山先生以经术饰吏治,廉能之声,出乎民舍,余惊且异焉”。在贪腐成风的晚清官场,竟然还有一介文人以这样贤能之名让百姓交口称赞,也无怪乎张朝墉会“惊且异焉”了。

  然而,大清王朝已行将就墓,先生从心里不愿为这个没落的政权做殉葬品,加之母亲遗言犹在耳,于是屡次提出辞呈,可程德全就是不答应。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促使先生先斩后奏,决然辞官。

  清朝的行政建制是省下设道,一个道管辖几个县。绥化府、呼兰府和海伦厅三地统一归绥兰海道管辖。先生的顶头上司便是绥兰海道的道员。这位道员是纨绔子弟,靠家里花钱买来的官职。他上任之后,对政事疏于管理,却到处横征暴敛,吃拿卡要,只顾得使手段捞银子,而且为人极其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宋小濂与先生都是他的下属,宋小濂虽然也从心里厌恶这个纨绔子弟,但还能在面子上过得去,先生却与其格格不入。

  道员巡视到绥化府,公然向先生索贿。别看先生平素为人和善,平易近人,但对待这个不学无术的上司却是一丝情面都不给。他当下把脸一沉,正色说道:“当年,程公赴任,路过吉林,亲自请我出山。我也敬佩程公的人品才干,所以才追随左右,愿效犬马之劳,上报程公知遇之恩,下对得起黎民百姓。程公委任我绥化知府时,只教我勤政爱民,却从未让我向龌龊物行贿。你若想要我给你使银子,还是先去问问程公吧”!

  道员受了先生的奚落,愤恨离去,从此,耿耿于怀,对先生处处刁难。可是,先生做事素来光明磊落,又深受百姓拥戴,声望极高,他抓不到把柄,也就拿先生没有办法。尽管如此,先生还是倍感屈辱,感慨道:“古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今为此居诸物所侮弄,是胡为者!”先生以回乡修坟,有病在身等种种理由请辞,程公还是不许。好不容易挨到十月份,三年任期已满,先生脱掉官服,将官服、官印放到衙署中,决然离去。

  此番情景与不为五斗米折腰何其相似。当年,先生的父亲成荣泰在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任六品骁骑校时,总管禄权忌妒他的才华,时常刁难。先生祖母病逝,荣泰星夜赶回家中奔丧,从此不再出仕。由此可见,先生刚正不阿的品格与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听说先生要离开,绥化百姓竭力挽留。地方乡绅特意联名捐献了大片土地,彻底解决学堂资金问题,希望就此留住清官。可是,先生去意已决,不为所动。

  临行那天,家人们刚刚把马车装好,冯三就捧着一双崭新的靴子,领着绥化府的全体官吏来到先生面前。他眼含热泪地说:“大人,请留下您的旧靴子吧!您的靴子踏过绥化的土地,绥化的百姓舍不得您离开啊”!

  过去有这样的风俗,当清官离任时,昔日的部属会请求他留下脚上的旧靴子。因为,旧靴子踩过当地的大街小巷,靴底沾着当地的泥土,留下旧靴子表示永不忘恩德的意思。

  先生是知道这个风俗的,他心里热乎乎的,脱下旧靴子,换上新靴子,然后,驾着马车向外走。冯三将旧靴子紧紧地抱在怀中,领着众人依依不舍地跟在马车后面。

  马车刚出衙曙,先生就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全城百姓都聚集到衙署前的大街上,跪成黑压压的一大片,把道路都堵死了。看到先生出来,大家齐声高呼:“大人,不要走啊!绥化的百姓离不开您啊!”许多人都流下滚滚热泪,先生也流泪了。他哽咽着说:“乡亲们,都起来吧!多禄去意已决,请大家不要为难多禄啦。如果大家再不起来,多禄只有以死相谢!我是一个读书人,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是我一生的荣幸。我只希望在多禄走后,乡亲们能把书院继续办下去,让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上书”!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推荐:落叶半床

上一篇: 《 七星台游记

下一篇: 《 读你

【编者按】 散文副主编   落叶半床:
本文介绍的是关东名士成多禄。他是天才少年,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他重情重义,尊师敬妻,孝敬父母,爱国爱家,留下许多传世佳话。身为吉林三杰,人品、气节、才干都堪称楷模,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食粮。他一生淡泊名利,但从不缺乏忧民之情报国之志,勤政爱民,虽然做官不长,但是深得百姓爱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身处乱世,半世漂泊,对家乡始终有难舍情怀。令人感佩。


我来评论这本书

  •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1